《花未眠》教案6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0-09 |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二.筛选主要观点,揣摩语言。
三.培养审美意识,提升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派的开山祖师之一。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 整理文章思路:
方法点拨:划出关键句、关键词——概括每节内容——理清全文文思走向—— 概括中心思想
四、学生交流讨论所划的关键句
明确: (1-2)发现花未眠的情景:极美、哀伤,发现人感受美的难度
(3)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4)艺术家认为感受美很难,但发现人可以发展感受美的能力
(5)美靠亲近与反复陶冶而邂逅获得
(6)认真欣赏自然美更为重要
(7)《女人的手》与《勒达像》观察自然极为仔细
(8)宗达画狗有着高尚的写实精神
(9)长次郎的茶碗、繁二郎的画非常逼真
(10)第一次发现岚山很美
(11)发现花未眠的缘由:独自、凌晨醒来
五、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旨。
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发现海棠花在夜间仍然美丽的开放,顿悟出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强调人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需要反复陶冶。
六、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用学生质疑与教师提问结合的方式)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孤儿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忧郁悲凉,以致孤独忧郁伴他一生,且常有轻生意识。但他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弃;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或“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切入,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七、课堂小结
作者将大量的意象片断通过相关联想有机地组织为一个整体,借“花未眠”为题、为线索、为切入点。
由海棠花未眠为“机缘”,引出对美的思索: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由欣赏花谈到欣赏艺术联想到人们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由花到“两件小青铜像”,到“小狗”,到“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肯定艺术家们高尚的写实精神;由“岚山”之美引出:自然总是美的。结尾再照应“花未眠”,表达了:美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人的审美发现。
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感想。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