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江村小景》备课资料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2-06


《江村小景》
[学习目的]
1、了解剧本揭露社会现实的主题。
2、欣赏精练通俗内涵丰富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作者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
汉仙等。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出
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
此时创作了《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他还与聂耳、冼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卢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1944
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
《忆江南》等。1948年转入华北解放区。
 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
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革”中惨遭残害,病死狱中。
2. 独幕剧
不分幕的小型戏剧,一般情节比较简单紧凑。
3. 课文梗概
本文据说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是以反对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龙潭江边某农家妇有二子一女,长子出外从军,多年不归,次子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一天长子意外回家,母亲担心他被捕,急忙出去为他借便衣。恰巧这时他妹妹买东西回来,哥哥不知道这是自己妹妹,便调戏她。妹妹大声呼救,弟弟回来刚好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愤怒。弟兄俩发生冲突,格斗中用手枪互击,母亲借衣服回来,兄弟俩都已死去。
二、思考
1. 作者写这个剧本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 话剧(独幕剧)剧本有什么特点?
3. 在剧本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生字正音记形。
针黹zhǐ 剿匪jiǎo 缴械xiè 畜生chù
蚌埠bèng bù 辟门pì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写母女对话。交待背景。
第二部分 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故事发展。
第三部分 写兄弟相逢不相识,相互残杀,人死家破。故事结局。
五、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母女对话
(一)内容探究
提问:剧作家在开场的舞台说明中传达了什么信息?
讲解: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人物。时间:1927年正是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地点:龙潭江边:两军必争对峙之地;人物:母、女、长子、次子,中国农村最普通的家庭结构。故事发生:“母女在家一边做活,一边闲谈”,最最普通的中国农村生活的图景。
提问:在第一部分中,母女正在争论什么问题?女儿的态度怎样?母亲的态度怎样?
讲解:正在争论女儿是否要去南京城里念书的事情。女儿坚决要求去南京城里念书;母亲则不同意她去南京城里念书。女儿的理由是二哥已经答应自己去南京念书;母亲则认为儿子当小兵一月没有几个钱,不能送妹妹上学,而且母亲想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亲接续香火后代。
提问:母亲对女儿的将来如何考虑?女儿要求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
讲解:母亲希望女儿安心在乡下待着,学好针黹,找好婆家过一辈子。女儿读书的目的是离开农村,从她的台词中可以看出来:“我不要住在乡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追求。
提问:从第一部分来看,剧作者写这段母女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讨论农村女孩读书问题或是诉说农村女孩进城的遭遇吗?
讲解:不是。是借讨论女儿进城读书问题交待人物情况,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
提问:母女对话中交待了哪些人物的情况?这样交待有什么好处?
讲解:交待了长子与次子的情况。这样通过他人之口交待人物不仅自然真实可信,而且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设置了悬念。
提问:舞台说明“外面忽闻枪响”有什么作用?
讲解:渲染战乱的紧张气氛,为母女话题转换提供了契机。
提问:剧作者在母女对话中谈及“二哥”的一些事情,间接写出了二哥的什么特点?
讲解:爱母怜妹。
提问:剧作者在第一部分中通过他人之口展现“二哥”印象的目的是什么?
讲解:为人物行动提供性格基础。
(二)内容小结
第一部分(开头到“女提篮下,老母依旧在做活”)写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开始于女儿要进城读书,从而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母亲对女儿命运发出慨叹,又引出了早年走失的“大哥”这个人物来,使观众了解到这个“家”中有四个成员,并对未上场的——母亲的两个儿子的现状产生兴趣。在舞台效果中“几声枪响”自然地铺开军阀混战的社会的大背景,女儿一句“大哥要是回来了,不知道认不认得家里”的猜想,一方面表达了妹妹对哥哥同胞思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后文必定要有的“相认”的情节。这一部分从人物台词到舞台说明笔笔有着落,每一笔都勾连起人物与情节的网络,这些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保证了独幕剧剧情的紧凑。
这一部分为观众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女儿的性格最为鲜明,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即便在母亲的劝说下,她要读书的决心也毫不动摇,她的坚持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着。
母亲则是当时更为普通的广大群众的代表。她的最大理想是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也好接续香火后代,”也就是希望自己死了能有儿子给自己送终。这样的想法,是最基本的,也是当时老百姓只能有的“理想”。
在这一部分母女对话中俩儿子的性格都是暗写。观众可以听出俩儿子的经历、性格大相径同。
二儿子,也就是“次子”为人本分老实,顾惜家庭,关爱妹妹。然而,这样老实的青年却投身行伍,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全系不得已为之,全是生活窘迫所致。
老大——长子,则是另一类人,他天性就不安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在生活中胡乱冲撞,他并没有找到自己希望的东西,反而被腐朽罪恶的社会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虽说这里有他自身的原因,然而更多的,则是社会的原因和责任,因为,他走失时只是一个孩子。第一部分对长子只有一个简单的交代,这极为简略的交代为后面的情节的展开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 长子归家
(一)内容探究
提问:长子上场为什么口口声声找“钟老太太”,而不是“一位老太太”?
讲解:原因有两个:一是离家太早,恐物是人非;二是心中始终念着想着尊重着自己的母亲。
提问:剧作者安排“手上的印”这一细节有什么好处?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讲解:剧作者安排“手上的印”这一细节可以再现以往人物关系,使得亲人相认的情节合情合理,自然流畅。
提问:从长子自述经历的一段话中,你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看出长子什么样的性格?
讲解:从此细节中,我们听到“耍把戏的”,“剿匪的大兵”,“张作霖”、“吴佩孚”……就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坏人的横行与军阀的混战。在这种社会中能够“混”出来,说明了长子的为人,灵活并且注重眼前利益,“逃了出来”“碰上招兵,我就去当兵”。
提问:母亲对长子说的一句台词:“孩子,你怎么这样没有主张呢?总该帮一个好的打那坏的呀”,这句话中的“好的”“坏的”指的是谁?她为什么这样说?
讲解:其实母亲自己也不知道谁是“好的”“坏的”,只知道“这样的世界谁晓得我们明天还活不活啊?”她这样责备儿子仅仅是因为她为自己儿子的命运担忧。
提问:长子的台词“我那时什么也不懂”一段,包含几层意思,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一段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因为不识字什么也不懂,因而没有主张;第二层:军阀们都差不多,当兵只是为了活命;第三层:自己为“有粮就吃”“有仗就打”的生活付出了伤痛的代价。这一段在情节上的作用,首先是对对方问题的回应,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交待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并且比较充分地向观众展现了好游荡,且得过且过的性格特征。
提问:母亲对长子遭遇的抱怨是什么?台词中哪个词使用得准确?
讲解:“你跟妈要替人家瞎卖命呢?”这是母亲的抱怨,其中“瞎”字使用得准确传神——睁眼瞎瞎卖命!
提问:长子同母亲说回家缘由一段中可以看出长子对生活有什么憧憬?
讲解:“打进了南京,就什么全有了,儿子可以升官发财了,你老人家就是老太太了。”
提问:母亲听到儿子的话为什么“大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讲解:因为母亲知道二儿子在守江,知道“周先生说前天从他那儿过来了一批,被他们给打退了”的现实。这样写一是呼应前文,带出对“南兵”情况的介绍,二是表现母亲对可能出现的兄弟对峙惊惧异常,第三,这是母亲给长子“借一身便衣”情节的铺垫。
提问:长子台词“娘,怕什么!南兵来了,一枪就干掉他。”表现了长子什么性格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句话表现了长子蛮横粗野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兄弟对峙仇杀的产生原因,这句话暗示了下文情节的悲剧性发展。
提问:母亲台词中恳求长子怎样做?为什么?
讲解:恳求长子“听娘话”,为了自己最简单最朴素的心愿就是孩子们“都在我身边”。
(二)内容小结:
第二部分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
这一部分通过母子对话,在交代长子的经历的同时也展现了长子的性格。在这个家庭中,长子的命运最为不幸,他少小离家,一无所有,长期的流浪生活,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坏,没有是非,而且养成了一身的土匪习气和兵痞气,他的悲惨的经历造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悲剧性格是导致兄弟相残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当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才是兄弟相见不相识、兄弟相见即相仇的根本原因。
长子的性格注定了他逃不出悲剧的魔掌。他即使不死在弟弟的枪口也必定会莫名其妙的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军营里、荒野中。
剧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是多层面的,不单单只是揭露战争把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受煎熬,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对人们灵魂的扭曲的可怕作用。 
第三部分 兄弟相残
(一)内容探究
提问:第三部分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几层?
讲解:第三部分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四层。
一层(主要人物:长子、女儿)兄妹相见。
二层(主要人物:长子、次子)兄弟相见。
三层(主要人物:长子、次子)兄弟相戕。
四层(主要人物:母亲、女儿)痛失亲人。
提问:在第三部分的舞台提示中要求长子“在室内四望,什么都好像很亲热似的坐在床上”,这个动作安排对刻画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对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个动作设计表现了长子朴素动人的对家的感情——他的台词“舒服得很”,让观众感到人物回归故里的温暖;享受归家幸福的长子在此精神放松,这时的精神放松,又使他在流浪生活养成的恶习不加掩饰地自然流露了出来,成为了“惊吓妹妹”的原因。
提问:“兄妹相见”中长子的所作所为,给妹妹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讲解:给妹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十足的兵痞,从妹妹“要逃”看出来。
提问:兄弟相见中的舞台说明“服役南军的次子恰于此时武装回家”有什么作用?
讲解:说明“次子”回家的“武装”暗示观众:第一,次子的南军身份易于辨认;第二,是明示次子身上带有武器,这就为下文的情节展开提供了必要条件。
提问:在“兄弟相见”一层中,因误会两兄弟不相认,长子的台词中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讲解:“咱是孙大帅部下的排长,你敢怎么样?”这句话中,长子抬出“孙大帅”目的是狐假虎威,“你敢怎么样?”是他对次子的威胁。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子的兵痞的蛮横与趋炎附势。
提问:剧作者安排“兄弟相残”时互相骂“狗”,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讲解:作者的用意是谴责当时的军阀混战;揭露兄弟俩都成了为军阀卖命的炮灰。
提问:在“亲人相认”一节中,妹妹问母亲“这个难道就是大哥吗?”引出了母亲怎样的一段话?
讲解:妹妹的话,引出了母亲百感交集,母亲面对兄弟全死之景,扣住当时之境,说:“这个就是你的大哥,他是在那个床上生的,在外面一十六年回来,死在生他的床上。”这一句呼应了长子归家时对床发出的慨叹;而母亲说“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也不能送我的终,我倒送了他们的终了。”一句呼应了幕启时母女的谈话内容,交代了母亲的“理想”终像肥皂泡一般迸裂在军阀相战的前夜。
提问:舞台说明“外边枪响如鞭炮,但闻“北冰大队过江了”“开战了”“快逃呀”之声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段舞台说明有三个作用:一是向观众展示了阔大的军阀混战的社会背景,使得观众由一家的遭遇担忧千万家的命运;二是推动了剧情的继续发展,两个儿子已死,母亲和妹妹都没有了依靠,她们该如何生活下去呢?第三,突出全剧的主题,明示人们罪恶的军阀,万恶的社会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如果要改变人们的命运,就只能采取根本解决方法才能保住那些普通的人们,那些普通的家。
(二)内容小结: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高潮。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值得注意的是兄弟之间的对骂“孙传房的狗” “蒋介石的狗”可见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因为欺侮妹妹而是将矛盾转移到各自参与的战争集团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场戏里,长子的性格得到更为鲜明的表现,他称呼妹妹为“花姑娘”,这些语言一方面表现了长子的流氓习气,一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可以说,如果不是长子的流氓语言就不会有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母亲的哭诉,则揭示了剧本的主题:老百姓的最基本的希望都无法满足,这样的年代,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活路的。在结构上这个层次又呼应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巧在母亲出去借便服时女儿回来,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时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枪的瞬间母亲才赶到家,这样的安排,如果有一个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六、课文内容总结
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七、写作特点总结
㈠情节典型,主题深刻
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三方面表现:一是弟兄之间的枪杀的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剧名叫做《江村小景》,对于中国广阔的国土来说,“江村”不大;然而对于一个四口之家,这一个时辰发生的二子双亡之事,却使得一家破败,作者要通过这一家的故事作为窗口,向人们展示整个中国的现状,意义深刻,深远。 
㈡故事紧凑,结构严谨
矛盾主线清楚,冲突激烈。故事集中在半天时间内,对白交代情节,兄弟冲突为主线,成功运用巧合,误会等戏剧艺术技巧。
【模拟试题】
一、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⑴ (jiǎo)匪 ⑵ (jiǎo)械
⑶ (chù)生 ⑷针(zhǐ) 
二、阅读对白,回答问题
长子 我想逃,没逃脱,被他们抓回去,又打。后来到了河南才被我逃出来了。一位姓赵的老人家收留了我,叫我帮他种地,我就规规矩矩地干了好几年活,可是后来老是打仗,到处有土匪,地也没有法儿种,姓赵的老人家也被剿匪的大兵把他当土匪给打死了。我那时已经十八了,无依无靠地,碰上招兵,我就去当兵。山东,北京,奉天,哪儿都到过,起先帮吴佩孚打张作霖,后来又帮张作霖打吴佩孚。
母 孩子,你怎么这样没有主张呢?总该帮一个好的打那坏的呀。
长子 我那时什么也不懂,又不识字,能有什么主张?只晓得有粮就吃,有仗就打。再说吴佩孚也好,张作霖也好,都是差不多的,也分不出谁好谁坏。娘,瞧我这边脸上不是有这么大一个创疤吗?这是第一次奉直战给子弹刮过的,差一点儿就死了。左手这手指头不是没有了吗?这是第二次奉直战打掉的。
母 哎呀,孩子,你干吗要替人家瞎卖命呢?
长子 不卖命没有饭吃啊,娘。
⑸长子的第一段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⑹从长子的这三段话,可以看出造成这个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⑺这个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段对白中哪些句子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试题答案】
⑴剿匪   ⑵缴械   ⑶畜生   ⑷针黹
⑸说了他离家出走的经历。
⑹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他本来也想安分守己做一个“规规矩矩”的老百姓,但是兵匪横行,使他无法种地,不为别人卖命“就没有饭吃”。
⑺“到处有土匪,地也没有法儿种”;“再说吴佩孚也好,张作霖也好,都是差不多的”;“不卖命没有饭吃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江村小景》图片素材(4张)
《江村小景》ppt课件(40页)
《江村小景》ppt课件(14页)
《江村小景》教学设计9
《江村小景》赏析
《江村小景》练习题
《江村小景》教学反思
《江村小景》导学案
《江村小景》教案8
《江村小景》学案
田汉《江村小景》原文阅读
《江村小景》ppt课件5
苏教版《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同步练习
《江村小景》教案7
《江村小景》教案6
《江村小景》教案5
《江村小景》教案4
《江村小景》教学设计3
《江村小景》ppt课件4
《江村小景》ppt课件3
《江村小景》同步练习
苏教版《江村小景》ppt课件2
《江村小景》ppt课件1
《江村小景》教案2
《江村小景》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