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王彦明《迁徙的芦苇》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qizhongsutong  上传者:qizhongsutong  日期:22-04-27


迁徙的芦苇
王彦明
 
①水众的地方,芦苇往往就繁茂。村子后的池塘就是一处。
②这座池塘蓄积的都是春夏的雨水,平时是干涸的。没有雨水的时候,人们穿过花草错身形成的空隙,就可以踩出一条去上工的小路。只有雨水来了,人们才绕着池塘去上工。这个时候,池塘上开始生出水草,也有蛙鸣;两旁的大树上喜鹊筑巢,啄木鸟笃笃地进入树干,孩子们则会卷起裤腿,趟水嬉戏。
③雨水也会生出鱼,这是奇怪的事。老人说,鱼在雨天会飞,随着雨水落入新的水域。不知真假,但是水来鱼也来。秋天的时候,芦苇深了,钻入丛中,还可以看到野鸭子和它们漂浮的巢穴。在身上系一条绳,绳的另一头系在一个边沿有小孔铝盆上,就可以赤着身子去捉鱼和捡拾野鸭蛋。
④在水上,可以踩着泥走,也可以游动,芦苇被分开后又再次闭合。池塘的对岸,孩子一般是不去的,那里住着黄鼠狼、刺猬、蛇、野狸子和獾。一般而言,人们都不去惊扰它们,即使丢只鸡,也就是骂骂黄鼠狼的先人。有一年,大人们打了一只獾,孩子们纷纷跑去要獾油,獾油是上好的烫伤药。为此大人们惊惧多时,乡下的故事里,它们多有迷惑人的方术。
⑤也有大人抓了一只刺猬,送给孩子,当成宠物。上了学的孩子,知道在芒刺上放上果实,让刺猬负重前行。
⑥一些年过去了,一些人消失了,一些孩子翅膀硬了也离开了。却是芦苇率先回到了村子,水众的时候,又回来了。那么芦苇离开过?是长了脚的?那场雨过之后,池塘上浮起一层炭灰,这是秋天烧荒留下的阴影。满池浓墨,像化不开的夜晚。就是这样,芦苇悄然生长,那种油绿和黑色形成了错落感。
⑦是的,一面在逝去,一面却是在新生。找不到一个精准的时间,就是在某一个时刻,芦苇在人们的生活中失去了以前的意义,盖房子、编筐、织席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动手的时候,芦苇的价值也在逐渐暗淡。秋天收割的景象不见了,那么孩子们呢,孩子们去上学了。只有喜鹊、野鸭、啄木鸟和乌鸦,还在筑巢和生活。
⑧树都是有主,前人种树,后人砍树,被扛回家盖房子或者廉价卖掉,很快池塘边就只能看到树桩了;接下来就是池塘了,如何处理池塘呢?残羹剩饭、死去的猫狗、摔碎的杯子、坏掉的种子……池塘几乎容纳了一个村子的尘垢。
⑨以前如果池塘是村子的肺,很快就成为了穿孔的胃。也不知道是谁最先消失的,反正不是芦苇,芦苇的忍受力和韧性,人们是领略过的。村里没有人丢鸡了,黄鼠狼和野狸子没有了;然后似乎是刺猬,以前们偶尔迷路进入村子,见不到了;还有蛇,去上学的路上,都可随手捡到一条,放到书包里吓唬同学;唯有獾,消失的那么神秘,无声无息,我们意识到它消失的时候,芦苇已经消失了。
⑩芦苇怎么会消失呢?它有根,抓住泥土死死不放。又能去哪里呢?它们如何像一群失去家园的大雁,从一个的地方集体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想来还是水众的地方,但是没有人关注这些,人们上工都不经过池塘了;他们在自己各自经营起作坊,用汽车把货物运向全国各地。只有芦苇知道芦苇离开了。
⑪在白洋淀广阔的水域里,芦苇仿佛生活在芦苇的世界里。不仅仅是因为水众,还有宁静的月光和悠闲的野鸭。即使有人划船过来,也只是留下一圈涟漪,然后和涟漪一起消失。没有人知道芦苇搬家去了哪里。
⑫更为奇怪的是,现在芦苇又出现了。拿着相机的摄影师一脸惊诧。这复活的池塘,就是村庄的历史,躺倒的枯树,雷击斧凿之后都是沧桑。如果以池塘为主体,村庄作为背景,这种黯淡触目惊心。站在人们新开垦的田地里,你可以看到茄子、辣椒、土豆和韭菜之类,同时也可以看到每个瓦房的墙体上,写着一个触目惊心的“拆”字。人们即将住进楼房,而芦苇呢?会随着搬迁再次迁徙吗?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到了池塘的生态,既写出了和谐感,又和后面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对比,可以突显本文主题。
B.最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人的行为是和自然的变化融合在一起的,说明人有清楚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关爱。
C.文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自然崇拜,比如“鱼会飞”,看似是神奇的,实际写出人们对于自然的关心与崇拜。
D.人们关注的目光,从芦苇转向“经营的作坊”,是因为人们过于功利,对于没有直接用途的东西就不关注。
E.文章结尾处的连续问句,是关注,也是思索。是从“芦苇”的处境观照在自然生态,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
 
2.概括一下芦苇迁徙的原因。
 
3.文章第插叙了白洋淀的自然环境,其作用是什么?
 
4鉴赏文中第段环线语句。
 
5探究文章以“迁徙的芦苇”为标题的用意。
 
 
 
 
参考答案:
    1BDB人们与自然融合,并无清晰的环保意识;D并非是过于功利,是人们把自然的东西置于自然之中,而关注生存所需)
21)水的消失;(2)池塘生态遭到破坏;(3)现代化进程,人们不再关注芦苇的成长。
3内容上:写出了白洋淀自然环境的和谐,芦苇生存的状态的悠然,与村中芦苇的处境“没有人知道芦苇搬家去了哪里”形成反差;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深思;突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好企盼。
41)长短句结合,写出村中几种动植物相继消失的过程,也写出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忽视;(2)彼此交错,在独立之中,又有关联,写出自然万物的息息相关;(3)对比,对于过去片段的摹写,写出了动植物带来的情趣感,进而和当下的状态形成反差。
51)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芦苇是全文的核心意象,“迁徙”写出了动态感,以及芦苇与人、生态的关联;(2)构成行文结构。文章从芦苇的生长写起,用两个反问引发人们的思索,中间部分都是围绕芦苇及其生长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展开、全文线索明晰,结构圆满。(3)形象揭示主旨。“芦苇”的迁徙,是和自然关联的,它是自然的部分,也是自然万物的缩影,其变化让人省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和军校《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冯至《江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彭程《江南水弄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贾平凹《这是爱的呼唤》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三只虫》阅读练习及答案
布卢姆《高高的海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普希金《驿站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飞宇《过年的厨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查德·耶茨《体面的失败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梅雨之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英《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构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林斤澜《丫头她妈》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宁《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契诃夫《在法庭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梅子涵《扫地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长明灯》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