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1-11 |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把握二者的联系。 3.把握作者的观点,将其运用到欣赏文学作品的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内涵,把握二者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早年接受美在直觉说、移情说,后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美学》、莱辛《拉奥孔》、克罗齐《美学原理》等。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侪辈】 同辈。 【意蕴】 内在的意义;含义。 【妙谛】 精妙的道理。谛,道理。 【不知不觉】 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文章讲了什么?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什么是移情作用。 第二部分(3-6段):说明什么是美感经验。 四、问题探究 探究一: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开头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思考;举了云飞泉跃、山鸣谷应等容易理解的例子,引出下文,便于读者理解移情作用。) 探究二: 请列举两种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方法一:举例论证。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 方法二:道理论证。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五、综合理解 主旨归纳: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移情作用及什么是美感经验,为我们创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提供了指导。 写作方法: 1.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作者先由人们常说的云飞泉跃、山鸣谷应引出什么是移情作用,然后由移情作用引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并从“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美感经验,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2.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如,举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朵含露的花时所见不同的例子,论证了“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的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又如,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明了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运用了道理论证。 | |
| 标题: |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教案1 |
| 文件大小: |
20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