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二年级下 >>
《木兰从军》教学实录(片段)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9-04-03


 
  教学内容
    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木兰从军》

  设计理念:
  1、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花木兰就是忠孝的完美结合,课文虽然写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全过程,但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集中体现木兰“孝”的情节上。所以本课教学设计在整体把握文本神韵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人物的核心价值(花木兰爱亲人胜过自己),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本,展开全文的学习,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本课的设计,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相关资料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片断一]
  复习旧知,感悟形象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说说看你了解到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她是一个女英雄。
  生2:我知道她是一个文静俊美的姑娘。
  生3:朝廷召见她,要封她做大官,花木兰却拒绝了。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女英雄。
  生4:她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生5:她还是一个爱国爱家的人。
  生6: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在征战中她像男儿一样英勇,立下了赫赫战功。
  师:的确,木兰是个爱国爱家、英勇善战、淡泊名利的女英雄。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他们驰骋疆场、精忠报国。在众多的英雄中,花木兰这位女英雄的形象一直夺目耀眼。与其他英雄相比,她孝字当头,爱亲人胜过了爱自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木兰从军》的故事,去走近这位爱亲人胜过爱自己的巾帼英雄。
  [反思]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花木兰曾经被封为“孝烈大将军”,她可以说是忠孝的完美结合,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中,花木兰这位女英雄的形象却熠熠生辉。千百年来,她的故事广为流传,这都是因为她孝顺父母,爱亲人胜过了自己。“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当今时代老百姓更看重于“孝”,社会也需要更多像花木兰一样关心、孝顺父母的人。仔细研读教材,你会发现课文内容也是以“孝”为主组织编排的,课文着重描写了木兰从军这一部分,略写了木兰驰骋疆场,淡化了木兰功成身退,所以本文起点和落脚点在“孝”上,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爱亲人胜过了自己,展开全文的学习。这样集中力量突破一点,花木兰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变得鲜明、鲜活。学生感受到的英雄花木兰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位令人称赞的女英雄也有一颗平常人所不及的孝心。

  [片断二]
  切入重点,强化体验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木兰从军前的这一部分,默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木兰的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
  (学生默读课文)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1:“回到家里,木兰坐在织布机前,愁眉不展: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弟弟又小,还不到当兵的年龄。可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谁又能违抗呢?”我体会到当时木兰心里非常苦恼。
  师:还有谁补充?
  生2:我从这句中体会到花木兰当时为了征兵令的事,焦急万分、愁眉不展。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学生自由读句子)
  师:咱们学语文,就要能够让一个词,一句话在自己的脑海中变成一幅幅画面。看到“年老多病”这个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生4: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老态龙钟,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在风中。
  生5:我看到了一位一走一喘,咳得都直不起腰的老人。
  生6:我还从“多病”这个词看到这位老人卧在床榻,床旁还放着药罐子。
  师:是呀!让这样一位步履蹒跚、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老人去打战,这叫木兰如何放心得下呀!(指名学生读句子: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木兰在为父亲担忧。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父亲此次去哪里从军打战吗?北方大漠!冬季的大漠,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狂风怒号,让父亲去那里行军打仗,去面对如狼似虎的匈奴兵,他能撑得住吗?如果真的让拖着病躯的父亲从军,那只会凶多吉少!
  (指名学生再读句子: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
  师:从你紧锁的眉头中,我们感受到了你内心的焦急和不安。
  师:此时木兰还想到父亲曾经教她骑马射箭,教她识文断字,和她一同在屋前做游戏,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然而这一切都将变为回忆,这将成为木兰心中永远的痛。(指名学生读句子: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
  [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学生走进木兰的内心,体会到她替父从军决策时的艰难和不易?教学中,我抠词抠句,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体验情感:“咱们学语文,就要能够让一个词,一句话在自己的脑海中变成一幅幅画面。看到‘年老多病’这个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父亲此次去哪里从军打战吗?北方大漠!冬季的大漠,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狂风怒号,让父亲去那里行军打仗,去面对如狼似虎的匈奴兵,他能撑得住吗?如果真的让拖着病躯的父亲从军,那只会凶多吉少!”学生在一次次诵读中,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文中描写的情境感染学生,使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片断三]
  立足文本,有效拓展
  师:请大家看课文第六自然段。(教师出示课件:第六自然段)
  师:对这一部分,《木兰诗》是这样描写的。(出示课件:“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配乐(《琵琶语》)范读:“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几句讲的是,木兰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来,自己读读这几句诗,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读诗句)
  生1:我体会到木兰听不到爹娘的呼唤,心里非常孤独。
  师:你感受到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对这就是依依不舍!
  生2:我从“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体会到行军打仗非常辛苦,木兰当时想着早点结束战争,回到父母的身边。
  师:亲人成了木兰心中的无尽的牵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晃十个年头过去了,回想起这漫长的从军生涯,别有一番滋味涌上木兰的心头。
  [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的特点,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身的文化积淀,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木兰踏上了征途,途中的艰辛课文中写得比较抽象,我在教学木兰出征这一部分时,对照课文内容,补充了《木兰诗》,在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的时候,配上了音乐《琵琶语》,在略带思念忧伤的背景音乐下,呈现出奔腾的黄河水,耸立的黑山头,一轮明月当空照等画面,在视觉听觉上烘托人物的情感,从而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在一次次诵读中,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很快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体会到木兰长途跋涉的艰辛,体会到她对亲人的不舍,还有在征途中她对亲人的思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木兰从军》习题精选
《木兰从军》课文原文阅读
《木兰从军》ppt课件3
《木兰从军》ppt课件2
《木兰从军》ppt课件1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5
《木兰从军》教案4
《木兰从军》教案3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2
《木兰从军》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