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新课标教学指导 >>
新课程语文教学仍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作者:黄宗贤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01


新课程语文教学仍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陈日亮“三回归”教学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福州铜盘中学    黄宗贤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高举“语文素养”旗帜,高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口号,却独独忽视了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语文课程中更为根本的各项能力训练。为此,重新认识并认真研究陈日亮“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的“三回归”语文教学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关键词】陈日亮语文教学思想,回归,训练
 
随着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语文课标”)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和深入,新课程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可喜的现象。我们看到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师们高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旗帜,“语文素养”一词几乎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课堂上高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口号,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旧面貌,使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虽然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我们仍然看到,在语文教学中各项基础技能和素养的训练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语文课程改革独独忽视了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母语课程中更为根本的各项能力训练。
早在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上就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它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以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以及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基础教育”和“基本学习需要”理论。这四种“知识支柱”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都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下去的经历。所谓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指“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1)。
为此,陈日亮基于对钱梦龙“训练是主线”这一教学基本原则的绝对认同,认为“语文教学纵有千理念万理念,加强语文双基训练才是第一理念”(2),并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务必“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3)。
一、回归基础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一步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语文课标·前言”指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其“教学建议”则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陈日亮认为“中小学实施的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基础性,不能拿终生的语文教育来代替为终生打基础的语文教育,不能用语文素养的‘将来时’来要求和评价正在‘进行时’的语文教学”,因此他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4)。
什么是基础?基础就是人与事物发展的根基、起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回归基础”需遵循的原则是“符合母语特点和母语学习规律”(5),因为汉语言始终是“语文课程的主媒体”,语文教学要使“语言直诉心灵和放飞想象”,所以“阅读和写作仍然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核心”(6)。
二、回归文本
初中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就是要重视读书的功夫,读得认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读懂教材内容,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7),“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领悟,包括诵读、感受、体味、揣摩、摹习,通过大量典范、精粹而又鲜活的语言文字的丰富积累和吸收内化,历练成一个人的语文文化素质和语文应用技能,古今中外,贤愚不肖,概莫能外。(8)这是因为语文能力的根基不在语文知识中,而在学生学习和自学语文的兴趣和习惯中(9)。
为此,语文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文本阅读的指导。陈老师提出了文本阅读教学的三种要求,即:第一,“以心契心”。教学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自主而专注地进入阅读状态,提倡让学生诉说自己的阅读感想和体会,各自说出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什么感动,怎样被说服。这些回答都要结合课文语句来谈,做到言必有据,尽量通过文本语句的诵读、揣摩去唤起学生的映现、联想、想象等心理体验,包括必要的认知和推理。他甚至认为:“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第二,“以文解文”。这种读法是一种整体感知课文、综合理解课文的方法,也是一种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结论的教学法,简言之就是一句话:就在文章中把文章读懂。第三是“以言传言”。就是训练学生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诸如复述、转述、概述、评述,包括做必要的解释和解说,使语感由模糊到清晰,由零星到完整,由滞钝向灵敏转化(10)。
三、回归训练
陈日亮认为,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养成教育”阶段,也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那么初中阶段,语文训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要“培养兴趣,讲求规范,掌握方法,训练习惯”(11),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化训练,重视预习指导、课堂诵读训练、课内与课外拓展阅读训练,以及写作训练的过程,强调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要求必须严格而精细,丝毫马虎不得。否则,坏习惯一旦养成,则可能终身而积习难改。这源于陈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12)。心灵即思想和思维,而思维、思想与语言是二位一体,须臾不可分离。同时“语文又是一门行为的学科”(13)。行为即习惯,语文既然是语言学科,语言是人的习惯和天性,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努力培育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这两点可以说是陈日亮语文教学思想中“穷究本然”的两个回归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思想主张?就是上文他提出的“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这三种训练方法和措施(14)。
为此,陈日亮老师曾经精心拟定了一个阅读教学比较简易的三种课型的指导训练项目,其具体内容与步骤是:
课型内容
主项
细项
诵读
注音·辨字·疏句
会意
释词·析句·统篇
发疑
发现·表述·试解
准备
个人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听记
听取意见·记录要点
发言
内容·语言·态度
复习作业
①单项的、综合的;②答题式、作文式
练习作业
①单项的、综合的;②答题式、作文式
总结作业
基础知识·方法习惯
其中每个项目的“练”,又都有十分严格而具体的操作要求。例如,“诵读”就要求“声出口,笔在手”。方法是采用各取所爱的杂然诵读,一般不全体齐读。这样的好处,一是区别于小学阶段的齐声诵读,更重要的在于,它从学生一接触课文开始就激发其“兴趣点”,使他们热爱教材(15)。
 
总之,陈日亮老师总结了他三十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认为“语文学习兴趣、方法、习惯、意识的养成,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职责”,语文学习,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要“懂得规范读,学得方法,形成习惯”,由“读得懂”而“懂得读”,从而将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由自发变成自觉;语文教学包括“一是学习兴趣的逐步提升;二是学习方法的逐步掌握;三是学习习惯的逐步熟练;四是学习意识的逐步增强”。因此,可以说“语文又是一门行为的学科。但是光知道遵守哪些规范(知识原理)还不行,还得通过反复练习养成时时处处都能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习惯。要让习惯成自然,而不是知识能应用,这就是语文和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16)。这些思想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无疑具有重要而切实的指导意义。
我之所以强调“回归”,是因为“回归与重复不同……回归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力”(17)。我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近十年,六年高中,四年初中,这些年我不但完成了中学教学的一个“大循环”,而且亲身经历并参与了初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自己几乎年年开教学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同仁的公开课和观摩课,却总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重新认识并认真研究陈日亮“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的“三回归”语文教学思想,这对当前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作用。
【注释】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p.11-12,p.76-89
(2)陈日亮《我即语文》,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p.30。
(3)(4)(5)(6)(7)(8)(9)(10)(11)(12)(13)(14) (16)  同上,p.35,p.34,p.39,p.39,p.37,p.23,p.7,p.15,p.5,p.9-12 p.4,p.8,p.9-12,p.9。
(15)许更生《按照学的规律教》,详《我即语文》p.441-442。
(17)[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254。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初中高效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刍议
植根课改,放飞心灵—记我校的课改之路
让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焕发沛然生命之气
新课标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机智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语文教研应如何开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总结
众说纷纭:课改为何这样难
检槽中学学习推广“杜郎口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备战新课改探究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过程的断裂与错位
栽种一片有个性的苇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科代表的培养与使用刍议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推行中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探析
慢慢走,欣赏啊——我随新课标一路走来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访谈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09暑期培训小结(新课标下教学思考)
新课程教学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浅谈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走下三尺讲台,提高课堂成效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漫谈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改,探求农村语文教学之路
热闹的课堂带来的思索——新课标课堂教学探微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