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否则追究责任
作者EMAIL:spc3939876@163.com
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刍议
淮安市王营中学 孙鹏昌
关键词:语文学习 有效性 激趣 主动探究 激情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要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必须采取一些策略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与他人进行合作,有效交流讨论,积极质疑探究,全情感悟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学习方式,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一扫传统教学所带来的沉闷低效的教学氛围,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积极投身语文新课改之余,与平时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窥得,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者必须重视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下,语文课学习能实现预期目标,效果明显。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应重在学生学习的质量。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审视一些课堂教学,教者虽然都有导语及过渡语,但往往缺少反思、总结乃至优化,激趣力度欠缺。常见的是,要么是平淡言明所学内容;要么是不知所云的华丽语词,脱离学生实际;要么是联系太泛,喧宾夺主。因此,能否设计精彩的导语,关系到可否成功有效转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新的课堂学习中来。以学习《繁星》为例,导入情境一:“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繁星》。”导入情境二:“有关星空的故事很多,知道的说说吧。(有的讲“嫦娥奔月”,有的说“牛郎织女”,等等)”接着又联系到我国如今探月以及几次发射神州飞船的事例。比较而言,导入情境一显得激趣不足,降低了全体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而导入情境二则是过犹不及,虽拓宽了视野却容易造成注意力疲劳,最终审美分散。再看设计三:“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星空的佳作美文,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可引导背诵其中名句),今天再来欣赏巴金的美文《繁星》,感悟一下作者心中美丽的星星情结吧。”这一情境从现实的积累谈起,调动品读兴趣,能有效吸引学生求真探美的积极情绪。当然,情境二亦可进行优化,让学生略谈牛郎织女等故事传说,而对于我国如今探月以及几次发射神州飞船的事例则可安排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以备阅读积累。所以,无论是三言两语 的导语,还是自然承转的过渡语,无论是拓展知识的点拨,还是充满肯定鼓励的评价语,均应当符合学生感知认识的心理实际,联系旧知,联系日常生活,联系生活热点,…… 凡是可以调动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究感悟浓厚兴趣的都可以考虑。
二、有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常是那些积累厚实、反应灵敏的学生易于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讨论、合作交流这些活动中,学习吃力的学生历来是旁观者,处于被动状态。为此,要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必须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要为所有的学生搭建学习的舞台。我们可以考虑的策略有:1.了解学生,设计好预设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要根据学情设计好问题。问题最好能简单明了,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如学生学习《社戏》一文时,让其思考“什么作者不在开头就写看社戏的内容”,还不如设计几个小问题:①请在文中开头找一个能概括作者对平桥村总体印象的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②写的钓虾、放牛与看社戏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写前两件可不可以? 这样一个笼统的问题就在学生亲近文本之前变得贴近阅读实际了。这样的分解不但易于操作,而且为学困生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调整了思考的跨度,提高了全体关注的参与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多多了解学生平时大都关注些什么,从而引导学生零距离感悟体验文本,使其更能亲近语文学习生活化。2.引导学生多亲近文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做到读透。很多课堂上,常见的是只有少数学生在唱主角,其余则旁观,人云亦云,或者是在“临渊羡鱼”。如果我们此时组织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他们参与思考、讨论、交流甚至于体验感悟必然有了基础,没有亲近文本,怎会有发言权?如果一个学生能将文章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那他(她)不仅肯定读懂了文章而且进入了角色。一节课让学生读上十分钟,二十分钟,或齐读,或分读,或听读,或竞赛读,探究研讨的效果可想而知。3.鼓励学生多质疑文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清代学者陈宪章语)这一古语揭示了质疑的价值之所在。这里的质疑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文本产生的阅读困难。当学生对一个问题面露难色时,教者要及时予以关注并采取降低难度的方式,如引导阅读,生生对话,变换问的角度等等。更有价值的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在接触文本时,往往对看似矛盾的问题兴趣盎然,表现出极强探究的意识,这种质疑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值得好好保护。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研究文本——思维引路——示范点拨——鼓励探索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参与质疑,挑战既有的传统的说法,多一些逆向思维,多角度解读文本,同时也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课堂学习氛围将被高效地激活起来。
三、有效地激发学生全情投入。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学习注意力唱集中在前三十分钟时间内,但他们的情绪也会随教学内容变化教者体态的调动而向良性变化。所以教者要善于预想学生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利用种种手段进行调节,可以尝试:1、利用课件适时更新学生的情绪,组织多种辅助方式学习的刺激,使其产生新的兴奋点。我们可以展示精美的图片、动人的音乐或可爱的小动画,激发学生进行新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有效实践,让他们品尝实践的成功和喜悦,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2、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诱导他们动情,实践丰富多样的情感或价值观的体验。教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主要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要将学生情感引领上新的层次。如亲情、友情、人生,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的学习设计,鼓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写、说、唱、演,进而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例如在教学《端午日》一文时,笔者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会文中“赛龙舟”和“追鸭子”两个场面。有的为图片配文字说明,有的演比赛过程,说的热闹,演的精彩,其乐融融。
另外,教师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等等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质量也极为有效。
总之,语文课的任务不单单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体验情感和感悟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而艺术的改进教学行为注重学生学习细节,养成健康而积极的个性,从而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学好。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 靳玉勒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2.《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 [美]加里·D·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通讯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长江东路81号
邮编 223300
淮安市王营中学 孙鹏昌 spc3939876@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