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u4f1a%u5458%u6ce8 日期:09-02-10 |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一、导入
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
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文化苦旅·柳候祠》)1、山水游记的介绍: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 “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
二、 预习检查 一、 词类活用判别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
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枕席而卧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二、句式掌握
1、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石之铿然有声者,
3、 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4、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5、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6、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
7、 今弃是州也,
三、古今异义词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内容讲解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
明确: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请一生寻找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及相关的作者对这一景物的情感。
景物之一: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动静结合)
分析: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 了石的 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 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 ,若牛 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 无上\'。
石頭其實是靜態的、不具生命力的,而本小節的文字中,作者卻賦予那些石頭橫溢擴張的生命力,並且使它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表現出一股不屈的抗爭力,這其實也應視為柳宗元一貫(或此時)的不妥協、不屈服的心態或性格吧!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
相对应的情感:怜 ——憐有喜愛、珍惜,也有同情的意思。而所謂喜愛、珍惜的感情,其基礎應是在於此一小丘的某種狀態,引發了柳宗元內心的「同情」──具有相同感受的心情;這從上段末節作者對於丘上石頭的描繪可以得知。那些石頭似乎處在一種艱困、重壓的情況下,極力地想掙脫、反抗;由這樣的主觀理解,作者自然會產生「同情」心理,因而喜愛,並進一步將這喜愛的心化為實際的行動──買下它。
(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 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但又何尝不是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
景物之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远近结合)
分析:這段文字表現出寧靜安詳,沒有壓力,沒有衝突。經過上一小節的處理,顯然丘中雜惡者清除了,美好的保留下夾了,因而山水雲獸都感為提供偷悅的對象。這一景象固然有其事實,但抽象而言,也不妨看作柳宗元對於當時大環境的憧憬和期待。他在期待一個和諧偷悅、沒有紛爭險惡的大環境。
相对应情感: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分析: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于自然山水中寻找到慰藉,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3、集体读最后一节
三段是全文精神所在,由於此段文字,使得本文更具深度,更富有感染力。如果僅有前二段,則本文充其量只是一篇描繪生動的寫景文章,而有了這一段,才使得全文在寫景之中進一步有著寫意的作用。所以林雲銘《古文析義》說:「此作把丘中之石,及既售得之後,色色(樣樣)寫得生活(生動活潑),尤為難得。末段以賀茲丘之遭,借題感慨,全說在自己身上。蓋子厚向以文名重京師,諸公要人皆欲令出我門下,猶致茲丘於灃鎬雩杜之間也。今謫是州,為世大僇,庸夫皆得訊詞,頻年不調,亦何異為農夫漁父所陋,無以售於人乎?乃今茲丘有遭,而己獨無遭,賀丘所以自弔。」
作者如何在文中用小丘的遭遇以自比的?
明确:小丘的景色奇美却埋没于荒野秽草中 , 无人赏识 , 只因地处偏僻 , 廉价出售也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 ? 作者身怀高才美德 , 而被“弃是州” , 一般人“过而陋之” , 心中常怀痛苦愤懑 , 虽然敛起清高 , 投诗文以望重用 , 最终也是无人问津。与作者命运不同的是 : 小丘被作者“怜而售之” , 通过作者与朋友的“铲秽草 , 伐去恶木 , 烈火而焚之” , 于是“嘉木立 , 美竹露 , 奇石显”。这难道不是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殷切希冀 ?
藉著賀丘而自我傷悼。地處偏僻的小丘,如今總算有人欣賞它、買下它、整理它,而遠貶蠻荒的柳宗元又有誰來昭雪他的冤屈,認識他的才華,進而來重用他呢?
4、总结
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但在他的描写下,却变得美艳无比,诱人神往。他在山水游记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尤其是在《永州八记》中,所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水,其色彩、动静、远近等,都非常生动逼真,神妙入微。同时,他的山水游记又不纯客观地描绘,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或隐或现地有着作者的影子。
明代的茅坤评价“古之善记佳山水,惟柳子厚为最。”金圣叹称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三、课外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2)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其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0.找出文中相关的描写石、水的语句,试加以赏析
答:1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 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 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 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 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 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