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7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1-2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作者简介: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

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

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

明确:

美术教室的布置;

      门上的十字架;

      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

     “我”的手迹

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思考:

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4、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明确:“我”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会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人呢?

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四)题目的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


(五)扩展延伸:

1、“我”是在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战斗充满了憧憬,然而他们可曾明白:自己到底充当了战争的什么角色?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结局如何?在筱敏的《这一代和那一代的理想》中说道:“军国主义的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要在这一代的青年面前都骇的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学生齐读)

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的青年走向了不归之路,主人公“我”失去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2、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PPT)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

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

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

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

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

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

还有那漫天的硝烟

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对战争的感受。(100字左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阅读练习及答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步训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练习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稿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复习ppt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9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步练习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5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