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教案设计
达县职高 何莉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主题,理清文章结构。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 学会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入神描写。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主题,理清文章结构。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
通过梳理写作线索,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主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法设计
图表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优秀的作家对人生的探索、对理想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他们常常借大自然的山水风光来传达出深刻的情感追求。毛泽东曾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写到“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不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表现出一个军事家、革命家的磅礴气势与壮志豪情;张腾蛟借大山传递的又是一种怎样的观点?
2、 解题。出示图片
本文作者张腾蛟,抛弃了前人的观点,不“看山”、“观山”、“望山”,而要“读山”。一个“读”字,充分表现了大山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广博的哲理。它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部丰厚的卷册,一个神奇的书库。让人读不完,想不尽,看不透。
3、 图片展示——《读山》
示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4、 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展示文章结构表)
5、 分析讨论
问题1:山中之林与山中之石有何关系?
明确:山中之石是山的魂魄,山的精髓,山的根源;山中之林是山灵动的外表,是山安逸的生活环境。山林是瑰丽的童话世界,是奇妙的生物世界,是现实的梦幻世界。山石经过风雨的打磨,经历时间的冲刷,以其宽大的胸怀、坚定的毅力、沉稳的品格,托起如梦的山林世界。石与林水乳交融,相依傍,勾勒出山的气度、山的伟岸。
问题2:对比分析“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这句话。
文章结构示意图
|
写作思路 |
描写对象 |
内容特点 |
寓 意 |
|
作者提示“读”山的角度 |
山 |
形态:苍茫、清幽
神韵:豪放、深沉
颜色:青、绿
气度:和谐、静谧 |
山的博大宽广胸怀 |
|
“读”山的两个方面 |
巉
岩 |
形态:容颜、风貌
神态:威武、温顺
状态:生活、历史
神韵:寂寞、气度 |
岩石悠久的历史;沉稳的品格;坚定的毅力;宽大的气度 |
|
山
林 |
林木:茂密、青翠
嫩芽:成长、茁壮、回到泥土
根:采摘阳光,营养、健壮
山野:也可以虫叫鸟鸣
爬藤:枯树借藤立,却展笑颜
小径:伸向山颠,脚步践踏
昆虫发动战争,嫩芽追撵冬天 |
秀丽的外表;
活跃的氛围;
充满灵性的环境 |
|
联想 |
山
与
人 |
山还包含有峰、谷等、怎样读也读不完。 |
人生如山峦。应学习它的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直面人生、顽强拼搏等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