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下 >>课文练习 >>
《哨遍·高祖还乡》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21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一.填空题: 

  1.《[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散曲家_________,“般涉调”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名,“哨遍”是__________名,与下面七支曲子同属______________。 

  2.元曲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小令是____________中的一种,套曲也是________中的一种,它少则两曲或三曲,多则二三十曲,没有定数。 

  3.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乡并赋《大风歌》,其歌辞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差(chāi)夫 拽(zhuài)坝 揪捽(zuó) 供给(gěi) 

  B.糨(qiàng)  铮(zhēng) 斧钺(yuè) 銮(luán)舆 

  C.蹬(dēng)  (dèng)  小觑(xū) 耽(dān)酒 

  D.强秤(chēng)了麻三秤(chèng) 偷量(liáng)了豆几斛(hú)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銮舆 马  妆梳 挪身    B.施礼 耽酒 胸脯 祥细 

  C.礼数 器仗 发迹 慷慨     D.贯酒 沽酒 恢谐 揪捽 

  3.对本文构思巧妙的理解,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五支曲子写“我”在高祖还乡时所见,后三支曲子写“我”所想。 

  B.作品通过一位熟知刘邦底细的乡民来揭刘邦的老底,正表现了这种揭露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本曲采用漫画化的夸张手法来描绘乡里郑重其事地准备迎驾的景象,高祖还乡的庄严盛大场面和刘邦的倨傲作态,正是为了使这个封建帝王毫无神圣可言。 

  D.这套曲子中的“我”,是作者实现作品立意和施展讽刺技巧的凭借,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关键。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Ö”,错误的打“×”) 

  1.无曲指的是元代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高祖还乡》即是以“般涉调”为宫调,以“哨遍”为曲牌的套曲。(  ) 

  2.小令与套曲没有宾白科范(科介),这是与元杂剧的区别,但在宫调和一韵到底方面与杂剧是完全一样的。(  ) 

  3.在语言方面,散曲与诗词各具特色:诗词语言典雅,较多使用书面语;散曲语言朴实,较多使用民间口语。(  ) 

  4.元代仪仗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时,马鼓队、金鼓队和旗队走在最前面,接着是兵器队,后面才是皇帝的车子;车前是导驾官队伍,车后跟着扈从官,随行的还有嫔妃等,文中的仪仗队伍,就是按元代皇帝出巡的情况写的。(  ) 

   

  四.简答题: 

  1.作者是怎样写汉高祖及乡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的?这样描写一个皇帝的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这句话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它传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曲是通过一个农民的眼睛来写刘邦还乡这件事的,从文中的描述,这个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曲对皇帝的讽刺与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哪篇作品相似?它们表现了什么样的共同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题: 

  [三]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你须身好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 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1.简要概括这几支曲子的大意(不超过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支曲子中,对刘邦的称谓有三次变化,请分别指出,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几曲中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有(  ) 

  A.[三]中有两组重要对比:一是乡民们的必恭必敬和刘邦的倨傲无礼而故作姿态;二是乡民们的恭候恭迎和“我”对刘邦的极端轻蔑。 

  B.在揭刘邦老底时,作者极尽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揭露了刘邦原不过是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诈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 

  C.[尾]中,“我”转向刘邦索起债来,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中私准除”,这里也通过对比表现了“我”贪图小利的农民意识。 

  D.[二][一][尾]三支曲子写了“我”之所想,与课文前五支曲子写的“我”之所见形成巨大反差,构成强烈对比,极富讽刺意味。 

  4.在“我”看来,刘邦改姓更名为“汉高祖”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有何荒唐之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本曲中“汉高祖”形象的分析,正确的项有(  ) 

  A.本曲中的汉高祖,是一个威严尊贵而倨傲无礼、虚伪作态,如今神圣尊严面“根脚”卑劣无赖的丑恶形象。 

  B.本曲中的汉高祖,是一个贵为天子却不忘乡里,顾念乡亲的好皇帝,他回乡时表现较为傲慢,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威仪。 

  C.本曲中的汉高祖,虽威严尊贵、虚伪作态,但他出身贫寒,和乡亲们关系融和,比其他皇帝更易亲近。 

  D.本曲中的汉高祖是一个艺术形象,与历史记载中的汉高祖不能相提并论。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出现不同的形象特点,往往在于体裁、立意和写法的不同。 

  

  

  

参考答案 

  一.1.《全元散曲》  元  睢景臣  宫调  本套曲中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般涉调 

  2.散曲  杂剧  散曲  散曲 

  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1.C  2.C  3.B 

  三.1.×  2.×  3.Ö  4.Ö 

  (1.元曲应指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2.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无需宾白、科介。而杂剧的组成部分是宾白、唱词、科介。杂剧中的唱词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折一套。) 

  四.1.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和乡民们对汉高祖还乡的态度,是极尽嘲讽之能事。在作者所处社会里,能对皇帝这般蔑视,流露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作品在揭露刘邦的根底时,也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2.这句话以民间口语入曲,它传达了“我”瞧不起皇帝的仪仗队,进而也蔑视封建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思想感情。 

  3.本曲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直,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 

  4.与《皇帝的新衣》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最高统治者高贵的假面具,还他们的丑恶的真面目。 

  五.1.此四曲写  见驾、骂驾,揭露了流氓皇帝的老底。 

  2.“我”未认出刘邦时,一连三次称这位皇帝为“那大汉”;面对面揭露时,一连五次,句句直称“你”,讨还欠债时,径呼其俗名刘三 

  。句句逼进,轻蔑之意,愤怒之情,随着称谓的变化倾泻而出。 

  3.ABD 

  4.在“我”看来,刘邦是为了赖账才改姓更名的。尤其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并不是他活着时的称谓。这样写,显得出奇,幽默,富有讽刺意味,使感情抒发达到高潮。 

  5.AD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鸿门宴》练习题
《红楼梦》整本书单元测试卷
《阿房宫赋》限时训练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习
《庖丁解牛》巩固练习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2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梳理练习
《逻辑的力量》同步训练
《大学之道》基础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梳理
《客至》检测练习题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梳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梳理
《琵琶行并序》文言文知识梳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梳理2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2
《孔雀东南飞》并序文言文知识梳理2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梳理2
《谏逐客书》练习试题
《登岳阳楼》习题训练
《鸿门宴》 基础练习题
《哈姆莱特(节选)》课堂检测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及练习
部编版高一下课内文言文习题检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背诵篇目情景默写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理解性默写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参考
《哨遍·高祖还乡》ppt课件1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2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