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期末试卷 >>
华侨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测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03


华侨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2006.12.30
说明: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请按题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按题号在指定的答题区域作答。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古诗文默写(5分)
1.补写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白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杜牧《阿房宫赋》)
(2)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苏轼《赤壁赋》)
(3)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二)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回答2-3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题意,“惆怅”二字起笔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印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B.第二句语意一转,一时竞相盛开的牡丹花到晚上只剩下最后两枝,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C.第三句语气又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应”字说明只是诗人的忧虑。
  D.末句是说,夜里起来把火看花,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3.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但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杜牧《阿房宫赋》两段文字,完成第4、5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3分)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古人评价本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认为杜牧的“未尽之意”是什么?(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李愬谋袭蔡州。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言于
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然之。命李
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个人殿其后。行六十里,
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据其栅。命士少休,食干糌(bèi干粮),整羁(马笼头)靮(dí马缰绳)。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令击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镬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注:李祐、李忠义都是蔡州降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           羸老之卒:泛指老弱病残的士兵
  B.李祐、李忠义镬其城为坎       镬:古代的一种锅,这里名词作状语,用锅
  C.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击柝者:打更的人
  D.恕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诣:到……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李祐言于李愬曰         ②元济于城上请罪           
B.①自将三千人为中军       ②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
                                     2
 
 
C.①而留击柝者           ②进诚梯而下之                
D.①使击柝如故           ②城上矢如猬毛
用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李愬谋袭蔡州”,全文紧扣“谋”和“袭”,把李愬的雄才大略和超群智谋刻画得
      栩栩如生,雪夜奇袭蔡州活捉吴元济的故事叙述得脉络清晰,声色兼备。
B.李愬攻打蔡州,采纳蔡州降将李祐的意见并让李祐、李忠义两降将率领三千人马为突击先锋,李祐、李忠义在攻城的关键时刻,一马当先,表现了李愬用人不疑的眼光和胆识。
C.李愬选择在大雪之夜攻打蔡州,军队夜行一百多里,人马冻死随处可见,战士们因为害怕他,不敢违抗,反映了李愬只顾打仗不顾土兵们的死活。
D.蔡州将士对李愬军队的夜袭浑然不知,守将吴元济更加糊涂,手下告之“城陷了”,
      还以为“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从反面衬托李愬选择雪夜攻城计谋之高超。
9.断句或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用“/”给文段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分)
    李 祐 言 于 李 愬 曰 蔡 之 精 兵 皆 在 洄 曲 及 四 境 拒 守 守 州 城 者 皆羸老 之 卒 可 以 乘 虚 直 抵 其 城 愬 然 之。
(2)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近城有鹅鸭池,恕令击之以混军声。(3分)
  译文:                                                                            
②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3分)
译文:                                                                         
 
二、语言文字运用(27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漪沦/罗绮       长篙/蓬蒿       蝉蜕/脱壳      猝然/鞠躬尽瘁
B.颓圮/杞忧       峻峭/骏马       发酵/校勘      蓊蓊郁郁/老翁
C.珊瑚/删减       流岚/斑斓       绰约/啜泣      踟蹰/踌躇满志
D.絮聒/恬淡       慰藉/狼籍       寥廓/开阔      懦弱/相濡以沫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次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记载了关于该事故的报道。
   B.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进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C.该区卫生部门为求生存和发展,大力开发“绿色工程”,始作俑者受到卫生局长的    表扬。
                                     3
 
 
    D.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12.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和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现各国的经济繁荣。
    B.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C.中国电影非常像换季的美人,急于抢占时髦之先,换妆改颜,于是,难免陷入不
       顾自身条件强行起飞而遭致观众白眼的尴尬。
    D.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    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1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单纯、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
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我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        
①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②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④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⑤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
⑥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二)语言表达(15分)
14.根据下面诗句的意境,扩写成一段话。语言要生动、形象,至少要用一种修辞,不少
于80字。(5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5.依据下面语句,在其下的横线上仿写两句,要求三句话语意互相关联。(4分)
    种子如果害怕遭遇泥土埋没,就可能永远难以体味嫩芽破土而出时的那一种惊心动魄。
                                                                                                                                                      
                                                                               
16.班里要办一个小图书角,为同学们多读书提供方便,希望每个同学至少提供一本书,学期末归还。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拟一份简短的倡议书。(6分)
                                                                                 
                                                                                  
                                4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
17.对文中涉及的“健忘的正面效果”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健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而健忘所造成的挫折对人是有益的。
B.常常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这种健忘又是很有必要的。
                                     5
 
 
C.健忘能按规律选择记忆中的内容,将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
D.健忘提高了记忆系统的工作效率,使人们更适应周围的环境。
18.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B.“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C.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D.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
19.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A.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B.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C.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D.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
2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B.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C.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D.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8分)
书院清池    李元洛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6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为“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火中于路边的一种凉亭歇息,让你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说它像乐池吗?高雅的音乐虽然悦耳,但即使是清扬的丝竹之声,在这里也不免显得过于热闹,更不要说那些现代的嘈嘈杂杂的流行乐曲了。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说它像舞池吗?水面确实滑如碧琉璃,但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莲可以在其上凌波,但如果凡夫俗子们也来这里喧闹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脚灯追光灯霓虹灯,那该是何等亵渎清景!红尘中的舞池已经够多的了,何况舞池中还常常流传不清不明的新闻与绯闻,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
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清人顾陈垿的《砚》诗早就令我心神向往:“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21. “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请简要概括作者“钟爱”清池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作者是如何表现“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作者为什么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4. 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7分)
    ①写唐代虞世南是夏蝉的知音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文中的“净”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一家饭馆吃饭时,有个贵族子弟认出了他,便嬉皮笑脸的说:“亲爱的普希金,看得出你的腰包总是装得满满的。”
普希金瞥了他一眼,风趣地说:“自然,我比起你阔气些。你有时候要闹穷,苦苦等待家里寄款给你,否则就无法活下去了,而我却有永久的财富……”
“永久的财富……”贵族子弟不解地问,“你哪儿来的?”
“是从那33个俄文字母上来的。”
 
这则材料中所说的“财富”能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财富”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模拟考试答题卷
   选择题答题区

题号
2
6
7
8
10
11
12
13
17
18
19
20
答案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请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在指定答题区域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1.(5分)(1                                        
      2                                                              
      3                                
3.(3分)                                                                  
                                                                               
                                                                                
4.(3分)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2分)                                                                     
                                                                               
                                                                                
 9(1)用“/”给文段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
      李 祐 言 于 李 愬 曰 蔡 之 精 兵 皆 在 洄 曲 及 四 境 拒 守 守 州 城 者
皆 羸 老 之 卒 可 以 乘 虚 直 抵 其 城 愬 然 之。
(2)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①近城有鹅鸭池,恕令击之以混军声。(3)
     译文:                                                                      
                                                                         
②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3)
译文:                                                                          
 
14.(5分)

 
 
 
 
 
 
 
 
 
 
 
 
 
 
 
 
 
 
 
 
 
 
 
 
 
 
 
 
 
 
 
 
 
 
 
 
 
 
 
 
 
 
 
 
 
 
 
 
 
 
 
 
 
 
 
 
 
 
 
 
 
 
 
 
 
 
 
 
 
 
 
 
 
 
 
 
 
 
 
 
 
 
 
 
 
 
 
 
 
 
 
 
 
 
 
 
 
 
 
 

15.(4分)                                                                     
                                                                                
                                                                                
16.(6分)                                                                       
                                                                               
                                                                                
                                                                              
                                                                                  
21.(4分)                                                                     
                                                                               22.(4分)                                                                     
                                                                                   
                                                                                 
23.(3分)                                                                    
                                                                                
                                                                               
                                                                              
24.①                                                                               
                                                                        3分)
                                                                               
                                                                               
                                                                        4分)
高一语文模拟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6-12-30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唯草木之零落兮
(二)诗歌鉴赏 (6分)
2. (3分) B 
3.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白诗却一反常态,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对眼前盛开的鲜花产生怜惜之情,表现了诗人爱花怜花的一片痴情 (3分)
(三)文言文阅读 (22分) 
4.(3分)(1)举:(被)攻取,攻占;(2)族:灭族,杀尽;(3)鉴:以……为鉴,借鉴。
5.(2分)
6.(3分)  B (名作动,用大锅挖)
7.(3分)  D ( A 对/在; B 自己/从;C 却/ 连词; 连状语和中心词 )
8.(3分)  C (人马冻死随处可见不是士兵害怕的原因 )  
9. (1)(每处0.5分, 共2分 ) 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愬然之。
(2)(每句3分, 共6分) ① 靠近蔡州城有养鹅鸭的水塘,李愬命令(士兵)击打鹅鸭(让鹅鸭惊叫的声音)来掩盖(混淆)军队行进的声音。(意思对 1分,译对“混”1分,译出省略成分1分) ②火烧蔡州的南门,老百姓争着背柴草帮助他们。(意思对1分,译对“负”、“薪刍”各 1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27分)
(一)基础知识 (每小题3分,共12分)
10.A.漪yǐ/绮qǐ,篙gāo/蒿hāo,蜕tuì/脱tuō,猝cù/瘁cuì;B.圮pǐ/杞qǐ,峻骏都读jùn,酵校都读jiào,蓊wěng/翁wēng,C.珊删都读shān,岚斓都读lán,绰啜都读chuò,蹰躇都读chú,D.聒guō/恬tián,藉jiè/籍jí,廓阔都读kuò,懦nuò/濡rú
11. D(A应用“登载”,B应用“反而”,C贬词褒用,不当)
12. A (“建立”与“环境”搭配不当)
13 .A
(二)语言表达(15分)
14.(5分)[答案要点]  地点(江边送客)1分;人、景、情各1分;修辞1分。
15.(4分)雏鹰如果害怕遭遇风雨冲击,就可能永远难以体验翅膀搏击长空时的那一种雄阔壮美。孩子如果害怕遭遇挫折考验,就可能永远难以收获心灵穿越迷雾时的那一种成熟豪迈。
16.(6分)[答案要点]  内容(为什么目的发出倡议,具体做法或措施)3分,格式 3分(题头“倡议书”1分,落款——倡议部门、日期各1分)。
                                      1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7.D(A项中健忘所造成的挫折对人是无益的;B项只提到必要性,未涉及具体的效果,C项侧重在过程的说明)
18.C(“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而不是“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19.C(遗忘的应是“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A项、B项表述不准确;D项把与之达成平衡的说成是“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错误)
20.B(从原文“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推断出“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错误)
21. (4分)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每点2分)
22. (4分)①视觉听觉的结合; ②动静的结合; ③借助古典诗词,增加文化内涵; ④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答出一点得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3. (3分)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或:由更名可窥见作者的“明镜自鉴”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尘垢的反思和灵魂净化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24. (7分)①(3分)写唐代虞世南是夏蝉的知音,凸现其文化蕴涵,给人的不光是听觉感受,同时有历史的遐想。(意思对即可)
②(4分)读清地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几句鸟语,数行书声;没有凡夫俗子们的喧闹之影,有的是荷莲凌波清池。(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
四、作文(60分)
25.(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广东省清远市2014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广东省从化市2014年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汕头市潮南区2012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粤教版语文必修一二古诗文期末复习默写题
汕头金山中学2011年粤教版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珠海市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粤教版)
2010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粤教版)
广东省韶关市2009—201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粤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字音、字形、成语
粤教版高一上语文期末测试
2006—200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宝安区调研测试卷
礼乐中学2007—200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语文考试卷
深圳高级中学粤教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