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殿堂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少,从而造成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不会独立主动地去开动脑筋,学习十分被动这一普遍现象,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见。并分别从1、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2、注重堂上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3、注重课外精练,自主地进行阅读获取等方面来阐述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摸索及做法,希望对广大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预习 寻疑 质疑 问题教学 探索 精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能写,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一直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每位语文老师始终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个人的浅见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 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必先学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都会提前一天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让他们先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并圈点出文章中的难词难句,借助工具书提前解决。没办法解决的,则摘录在堂上笔记本上,留待课堂上解决。这样做的话,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存在着疑问。故而,他们在课前就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充满着期待。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特别是分析到他们的疑难之处时,热情将会十分高涨,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当然,为了保证预习工作能按时按质完成好,避免个别学生偷懒。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8人,各小组分别配备优、良、中、差四个层次的学生,为学习上的互帮小组,课堂上坐在一起。课前,我要求各小组长必须要认真检查好各组员的预习情况并作好登记,收集好小组成员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汇总。此外,老师每次还要作好个别抽查工作。刚开始,老师和各小组长可能会比较辛苦,但慢慢时间长了,同学们养成了习惯,也就一劳永逸了!
二、注重堂上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质疑、释疑,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受到熏陶。所以,除了抓好课前预习外,我在课堂上大多采用“问题教学”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具体做法如下:
1、先由各小组长提出他们小组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然后老师让其余各小组以互帮的形式帮助解决。
2、教师把该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以问题形式投影出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任务限时完成,最后由老师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最佳学习协作小组。
3、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堂上讨论的重点问题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以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做法,一方面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和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迫感,让他们学习起来特别主动,效果也更佳。此外,老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自己讲得少,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后进生;而且,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比光靠老师一个人辅导,效果要好得多,大得多。再者,既然学生在课堂上把问题都弄明白了,做起作业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我们老师又省缺了一项追交作业的麻烦。试问这样一箭多雕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 注重课后精练,自主地进行阅读获取。
学生对课文内容读懂、读透,是否就意味着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告完结了呢?不,绝对不是!要知道:“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它只是一个凭借,仅只是用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凭借。”明白到这一点,你就绝对不会再说以上这一翻话了。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除了要把课文内容读懂、读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灵活运用及举一反三,并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那如何达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多练,也就是要多进行语段精读的练习。我自己的做法是:
在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文章内容后,选取文章的重点词句、精彩文段以及相应的课外阅读,以练习的形式印发给学生,(注意:内容不能太多,一般大约是半张试卷的份量,因为太多的话,学生会觉得作业繁重,首先产生了逆反心理,故而不愿意去做,这样收到的练习效果自然就不大。)然后以小测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堂上限时完成,老师堂上进行评讲,同学们交差互改。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紧迫感,而且能减轻老师课外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通过学生互改,也加深了对练习内容的印象,真可谓一举三得。但有时时间较紧,则只能以课外练习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另选时间进行评讲,学生交差互改。这样做同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及阅读分析能力也很有帮助。
当然,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也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他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示意,一句极平常的温馨话语,都会在学生内心荡起涟漪,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如:“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语言进行评价。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同样采用鼓励的方式,如: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鼓励性的语言。在这里我就不作详细的阐述了!
总而言之,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我们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论》 韦志成主编 1996年12月第1版
2、《教学艺术论》 李如密主编 1995年9月第1版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成编著 1998年7月第1版
4、《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2000年9月第1版
5、《素质教育读本》(内部资料) 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汇编 1999年出版
作者简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人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屈指一算,已整整7年有余。从教以来,积极钻研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实践,所担任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历次考试中均在校、区内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方面,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绩。所撰写的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的情感教学》、《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动”起来》、《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殿堂》分别获得区的一、二等奖,市的二、三等奖。本人致力于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研究”及“课堂情感教学”的摸索。热邀各位有意者加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