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上(初一上) >>单元练习 >>
鄂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六单元检测题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19


第五六单元检测题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料峭(  ) 讪笑(  ) 一瘸一拐(  ) 东徙(  ) 曳铁钯(  )
2.原文填空:
⑴旧时王谢堂前燕,    。(刘禹锡《乌衣巷》)
⑵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⑶一儿曰:“   ,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辩日》)
⑷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   。(《木兰诗》)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孰为汝多知乎(知:  )
⑵东徙,犹恶子之声(恶:   )
⑶臣请缚一人,过王百行(过:  )
⑷母甚异之,知为国器(国器:  )
⑸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  )
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   )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⑵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5.在横线上填写两个句子,使他们与前面划线部分构成一组排比句。
马拉松比赛的发令枪响了,男女老少一齐向前跑去。没有人畏惧路途遥远,没有人计较金牌名次,               ,                 。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锻炼身体,重在参与!
6.选出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一句(  )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第二部分:
     (一)
他实在缺乏向小狐狸射去箭的勇气。他叹了口气,放下竹弩,他还是得想办法把小狐狸撵走。他狠狠擂自己的脑袋瓜,终于擂出个绝妙的主意来:用火攻。一切野兽都惧怕火,他扯了两团枯草,用火柴点燃,向那对小狐狸掷去。燃烧的枯草砸在潮湿的蛙形岩石上,变成滚滚浓烟,随风向小狐狸扑去。
小狐狸尖叫着,向南温河畔的峭壁逃去。他赶紧拎起木棍,趁小狐狸不在现场,快去敲碎母狐的鼻梁,不然一会儿浓烟熄灭,这对小狐狸又会来捣乱的。
母狐用三条腿顽强地站立起来,龇牙咧嘴,凶狠地朝他吼叫着,仿佛要同他拼个你死我活。这正合他的心愿。他举着木棍,一点一点朝母狐逼近,眼看木棍又伸到母狐头顶了,母狐突然停止了吼叫,收敛起那副要扑咬的凶相,柔顺地昂着脸,把红鼻梁和白眉毛间那致命的凹部完全暴露在他杀气腾腾的棍下,既不避让,也不退缩。母狐这种反常的举动使他感到惊奇。别说是食肉动物狐狸了,就是食草动物兔子被逼急了还会反咬一口哩。他忍不住迟疑了一下。
母狐安详地昂着头,等待他棍子往下落。
他由于惊奇,半天没将棍子敲下去。
母狐焦急地往那对小狐狸逃跑的方向望了一眼,突然又变得龇牙咧嘴,凶狠地朝他吼叫。它气势汹汹的神态里有一种引诱,有一种明显的要激怒他的企图。它的眼睛里没有死亡的恐惧,甚至没有仇恨,只有哀求,用它全部的生命在哀求:行行好,快打死我吧!
它又匆匆地朝小狐狸逃走的方向瞥了一眼。
它又发出长长一声哀嚎,在企求,在催促。
它又安详柔顺地昂起鼻梁和眉宇间那块致命的凹部。
戈文亮终于明白了:母狐是想让他在小狐赶回来前结束它自己的生命。它死了,小狐狸就会断绝救它的念头,离开这儿。它想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帮助小宝贝脱离危险,它渴望早死。它是一头偷吃他家的茶花鸡败坏他戈文亮名誉的可恶的该死的狐狸;它又是一头有着无私母爱的令人感动的狐狸。
他高高举着棍子,手仿佛僵直了,无法朝母狐打下去。
火熄灭了,烟散尽了,那对小狐狸又从蛙形岩石后面钻出来。
母狐充满怨恨地朝它们叫了一声。
他发现,那对小狐狸突然变得步履蹒跚,显得很吃力。哦!它们从花丛里拖出一只灰色的死兔子。他迷惑不解地望着它们,弄不明白它们搬来死兔子究竟想干什么?也许是给铁夹下的母狐送午餐吧。
这是一个有点倾斜的上坡,一只小狐狸咬住灰兔的耳朵拼命往上拉;另一只小狐狸用尖尖的小脑袋顶住灰兔的屁股使劲往上拱。终于,它们把灰兔搬到铁夹旁,搬到他跟前。然后,这对小狐狸像人一样用两只后爪直立起来,像舞蹈似地围着灰兔走来走去,它们明亮的小眼睛里充满了哀戚,充满了乞求。
他突然明白了,这对小狐狸是想用这只灰兔来同他交换,换取母狐的自由。
这当然是非常不公平的,一只兔子才值几个钱?一张上等狐皮可换一百张灰毛兔皮哩。
他实在不愿意交换,却又觉得很难谢绝这项交换。显然,这只灰兔是昨天夜里母狐率领小狐狸捕捉到的,也许是奔波了一夜才好不容易逮到的,很有可能是它们今天充饥的唯一食物,为了母狐,它们宁愿忍受饥饿……
7.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文字的大意。

8.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来保护母狐?

9.母狐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小狐狸的?

10.文中是怎样描写母狐的发怒与哀求的?

11.一只死灰兔与一张上等狐皮的价值是无法相比的,可是在此时,戈文亮为什么“实在不愿意交换,却又觉得很难谢绝这项交换”?

     (二)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2.解释下列多义字的意思。
⑴之:子将安之(   )
   犹恶子之声(   )
⑵故:鸠曰:“何故?”(  )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
13.翻译下列句子:
⑴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⑵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4.“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这一句话揭示了什么道理?

     (三)
     送鱼
宋师傅退休后,迷上了钓鱼。不晓得他有何秘诀,每天十拿九稳地钓回七八条大鱼。对门住的刘科长眼馋,星期天也跟着宋师傅去钓鱼。眼瞅着宋师傅一条接一条地收获,刘科长愣是颗粒无收。
宋师傅是个孤老头,钓来的鱼吃不完。他不给刘科长,他认为刘科长自从当了科长,便渐渐地没了人味儿。再说人家刘科长,三天两头有人请吃请喝。他也不给隔壁的小王,小王两口子每天把录音机开得跟高音喇叭似的。尽  ①  些哥呀妹呀情呀爱呀的混账歌,吵得他不得安宁。这且不说,那小子结婚后,就把70多岁的老娘  ②  到乡下去了。单凭这一条,就该枪毙。
宋师傅选定了6个徒弟作为鲜鱼分享户。徒弟建国住得最远。宋师傅便常到楼下打公用电话,叫建国到家里来拿鱼。有时建国来不了,宋师傅便坐车送上门去,来回车票就得两元多。
数月后,宋师傅的钓鱼技术越发长进。然而,却出现了产品“滞销”危机。6家“白吃专业户”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差不多,不愿再接受宋师傅送的鱼。
——师傅你别再钓鱼了,这么大年纪,风吹日晒多劳累……
——师傅的好意我们领了;只是别再给我们送鱼了。孩子上回吃鱼,嗓子眼里卡了鱼刺,吓得我们魂都没了。为了孩子,我们从此不吃鱼了……
——师傅你辛辛苦苦钓鱼,我们却坐享其成,这太说不过去了。以后您老送来的鱼,我们照市场价付钱。您老要不收钱,我们就不收鱼……
宋师傅认为,是现代文明把这些徒弟熏陶得太文明了。宋师傅不在意,除了怕心肝宝贝被鱼刺卡死和坚决要按市场经济规律付钱的那两家,其余的照送不误。
一日,宋师傅去王义家送鱼。远远看到王义在阳台上浇花,可是怎么敲门也无人答腔。宋师傅转下楼,再看那阳台,空无一人。宋师傅纳闷:是我看花了眼?
又一日,宋师傅给建国送鱼。刚要敲门,就听里面建国媳妇说:“你得想个法子,再不能吃你师傅的鱼了。”
宋师傅一愣:“咋的啦?我的鱼出了什么问题?”便侧耳细听起来。
建国说:“师傅也许是一片好心,并不存在别的意思。”
媳妇说:“不可能!这年头,谁不是做梦都在想钱?哪有钓那么多鱼不拿到市场上卖钱;却白白送给几个徒弟吃?宋师傅无儿无女,年纪大了,以后总要有病有灾。那时候,我们还不得像儿子一样伺候他?你师傅可不糊涂,别人是养儿防老,他没儿,就想出这送鱼防老的招儿。这可是放长线钓大鱼,我们可不能咬这个钩……”
宋师傅脑子里“嗡”的一声,手里提的鱼“叭唧”掉在了地上。
15.在第二段空缺的①②处应填上的动词分别是:①:    ②:    
①处备选项:
A.唱  B.放  C、嚎  D听
②处备选项:
A.叫  B.送  C.赶  D领
16.从文中的哪些行为可以看出宋师傅送鱼给几个徒弟吃是诚心诚意的,是无偿的?


17、宋师傅认为“现代文明把这些徒弟熏陶得太不文明了”,你是怎么理解宋师傅的这一看法?


18.建国媳妇的一番话让人有些心惊肉跳,你是怎么看待她的这番活的?

19.请指出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A、宋师傅不送鱼给隔壁小王是因为他用录音机吵闹了自己,并且不赡养自己的老娘。
B.宋师傅钓的鱼“出现了产品‘滞销’危机”的意思是宋师傅的几个徒弟不愿再接受他送的鱼。
C、“咋的啦?我的鱼出了什么问题?”这句话是对宋师傅进行的语言描写。
D.宋师傅送鱼这一极富人情味的行为却被人误解,这表明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人们的思想被金钱、私利所腐蚀,我们的精神文明还有待提高。
第三部分:
选择你喜欢的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⑴我最爱读的一本书
⑵买书记
⑶以“书的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第五六单元检测题答案
1.略 2.⑴飞入寻常百姓家⑵东风不与周郎便⑶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⑴通“智”,智慧⑵讨厌,憎恨⑶经过,走过⑷国家的栋梁之材⑸难道,反而⑹军机,军事 4.略 5.如:没有人担心中途退场,没有人考虑鲜花掌声。 6.C 7~11.略 12.⑴到;助词,的⑵原因;这 13.⑴枭说:“家乡的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⑵鸠说:“你(若是)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还可以;如果不能改变鸣叫声,向东迁徙,(那里的人)仍然会讨厌你的鸣叫声。” 14.我们要改掉陋习;要标本兼治等等。 15.①C②C 16.示例:打公用电话叫徒弟来拿鱼,花两元多钱搭车主动送鱼上门,怕负刺卡着孩子和要付钱给他的徒弟他不再送,而其他的仍坚持主动送鱼上门。 17.示例:宋师傅认为他的徒弟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腐蚀,金钱、私利占据了他们并不文明的头脑。 18.示例:建国媳妇的一番话既是对宋师傅的一种诬陷、中伤,又可看出她缺乏尊老养老的良好美德。 19.C(提示:此处应属心理描写,不是语言描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试卷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练习试卷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练习试卷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试卷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练习试卷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试卷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一、二、三单元复习教案及练习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测题
鄂教课标版第一单元检测题(b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