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好儿子》备课资料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02 |
《我不是个好儿子》备课资料
一、写作背景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几句话:“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几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人性深处根深蒂固的两样东西:一是生于自然而又独立于自然的孤独渺小感;一是与父母的血肉相连的深挚亲情。前者富有宗教与哲学意味,未免有些玄奥;后者却是芸芸众生亲身的体尝感受。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的那种天然、无私、不掺杂任何私欲与杂质的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动人的感情之一。朱自清的《背影》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的心,一首《鲁冰花》不知曾叫多少人潸然泪下,这都是源于这种朴素而圣洁的感情。
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就是一篇以母爱和真情而感人肺腑,具有情感深度的优秀散文。
二、作家作品
贾平凹,1953年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贾平凹文集》(14卷)、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妊娠》《商州》《土门》《高老庄》《怀念狼》,中篇小说集《天狗》《晚唱集》,短篇小说集《兵娃》《山地笔记》《贾平凹小说新作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商州杂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其中《浮躁》获美国美孚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爱的踪迹》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腊月·正月》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玉满堂》《制造声音》获《小说月报》第四、第七届百花奖。现在《美文》杂志任职,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知识积累 解题
文章的题目“我不是个好儿子”,包含着作者的愧疚、自责,表明文章主要表达的是母爱和对母爱的感受。文章感情真挚,具有情感深度。
三、重点字词
整端 有口皆碑 委曲求全 但凡 事无巨细 揣揣 热掂 劫难 伺候 知识积累 识记
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浮躁》《怀念狼》,散文集《爱的踪迹》等。
知识积累 巩固
掌握画线词的词义(“整端”“热掂”是方言词);“委曲求全”中的“曲”不要误作“屈”;“揣”读“chuāi”;“伺候”中的“伺”读“cì”。
[教材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亲姓周,这是从舅舅那里知道的,但母亲叫什么名字,12岁那年,一次与同村的孩子骂仗——乡下骂仗以高声大叫对方父母名字为最解气的——她父亲叫鱼,我骂她鱼,鱼,河里的鱼!她骂我:蛾,蛾,小小的蛾!我清楚了母亲叫周小蛾。‖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名字被千万人呼喊,母亲的名字我至今没有叫过,似乎也很少听老家村子里的人叫过,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性,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母亲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该忍的事情,避免了许多祸灾发生,而我的错误在于忍了不该忍的事情,企图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
规律发现
1.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二层段中已用“‖”分开,请用“‖”再把第二、三层分开。
解析:第一层介绍母亲的姓名,第二层转入议论母亲的品德,两层之间有表达方式的变化。第二层至“……有口皆碑”议论结束,下面开始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故此处应分层。
答案:“‖”标在“……有口皆碑”与“现在……”之间。 分开的层次应该 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可抓住表达方式、时间等的变化来划分。
2.选出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A.作者12岁那年才偶然知道了母亲的名字,说明他小时候对母亲缺乏感情。
B.段中关于大人物的议论,深刻说明了伟人名字的重要性。
C.作者说母亲“伟大”是因为母亲具有“老实、本分、善良、勤劳”的美德。
D.最后一句说明母亲的教育使作者犯了一些错误,因而具有严重的消极作用。
解析:A项作者12岁才知道母亲的名字说明了母亲的普通平凡,“对母亲缺乏感情”的说法属主观臆断;B项关于大人物的议论是为了引出母亲虽身份普通但品德伟大,议论本身带有讽刺色彩,并非说明“伟人名字的重要性”;D项作者犯错误并非母亲教育所致,“忍了不该忍的事情”有复杂的原因。
答案:C 理解句意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上下文,全段或全篇),而不能孤立地分析。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