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上“语言包袱”的设计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25 |
浅谈语文课堂上“语言包袱”的设计
内容摘要:教学艺术的魅力之源就是教师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聪明才智的体现,具体一点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主要劳动手段是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合格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除了应具备知识性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激励性。
关键词:课堂 语言 包袱 设计
正文:
众所周知,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打动听众。而诙谐幽默的语言是通过甩出一系列的“包袱”来体现的。“包袱”是相声艺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被相声艺术家视为命根子。我以为教学和相声是相通的,它也是语言的艺术,同样也可以设计“语言包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一、“包袱”要点石成金
语言包袱的设计必须和内容紧密相关,是教学内容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能起到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如我在上感恩作文课时,我问学生该感恩谁呢?为什么?学生回答:⒈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自己生命和一切。2.感恩老师,是他们给了自己智慧和技能。3.感恩朋友,是他们给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是他们在自己得意忘形的时候泼点冷水,让自己避免走向自负的误区……4.感恩祖国的培育,是她让自己在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学生七嘴八舌,有一位学生哼起了《常回家看看》的歌,引起了同学的注意。可这正合我的意。这歌词说明学生对感恩的理解的到位,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我在上《愚公移山》时曾提出了“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学生明显地分为两派“笨”“不笨”。那么我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从文章里找依据,以理服人。结果,学生通过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三个方面论证了愚公那样深谋远虑,大智若愚的道理。
二、“包袱”是心理调解剂
“包袱”在课堂教学中,可起到调节学生心理情绪及思维状态的作用。教学语言要富于变化,利于激趣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是如此,提问也是如此,不要总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地发问,适当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一样。我在教《桃花源记》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学生来当一回小记者来采访桃花源的人,把教室当成桃花源,女生当小记者,男生当桃花源的村民。这样设计,使每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诱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那么,我的教学任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包袱”又是“润滑剂”
教师亲切的鼓励性的语言能溶化双方思想的隔阂,促进双方情感沟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改正错误的信心。如本班科代表突然向我提出辞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深入了解,发现她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不及格,怕老师批评,于是干脆采取消极的态度。我针对她这一思想,不但没有批评她,而且还多方鼓励她,给她讲科学家经过无数失败后才取得成功的故事,“失败是成功之母”,“经得起失败的人,才能获得事业成功”等等。谆谆善诱的语言,使她豁然开朗,于是她放下了思想包袱,认真学习。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形式的新颖多变,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力因素。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技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包袱”的设计并非易事,首要的也是易事,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托,适时适量的融于教学环节中。它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以外,不是“噱头”,也不是教师为了追求某种课堂氛围而平添的一种“笑料”,更不是低级趣味的“调侃”;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精华的提炼,是一种高档次课堂氛围的营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是一名教师学识、风度、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语言中的“铩手锏”。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