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 >>
06年中考语文专题集锦之修辞(人教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15


 

修辞

考点分析

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比喻,即打比方。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种作比事物必须属于不同的范畴;两种作比事物必须具有相似点。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例如:“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句中“聚集在一起”“红红的火柴头”是本体,“一簇跳动的火焰”是喻体,比喻词是“像”。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即把事物当作人来描述,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情态、思想感情。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排比,即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连续说出来,以突出语意,加强语势等。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对的一组句子或短语。对偶可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设问,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

反问,即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

学习修辞知识,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应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语病。

知识网络

表格一

名称

特点

例句

辨析

比喻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1.应知道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被比喻物(本体)、比喻物(喻体)和比喻词。

2.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

3.本体和喻体之间应有相似点。

4.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分,看本体、喻体各自出现的情况及用什么比喻词。

明喻

(出现)

出现像,好像,像……一样,像……似的,如,若等

(出现)

暗喻

(出现)

(出现),是,当成

(出现)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借喻

(不出

)

(不出现)

(出现)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

拟人

运用联想,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与人类比。用写人的词语来描述事物。

春天的脚步近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与比喻不同之处是,比喻一般由两件事物构成(暗喻,也可补出本体)。拟人只写一件事物。

夸张

运用联想或想象,进行描述,有时用比喻来表示。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用比喻表示夸张的,从修辞方法说,是兼属两类。

表格二

名称

特点

例句

辨析

句数

各句字数

结构

排比

三句或三句以上

字数一般不等。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几个句子或短语要排成一连串。

对偶

两句

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有的还讲究对仗工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偶的句子,一定是两个成对的,一定是字数相等。

反复

两个()以上,至少两个。

字数一般相等。

结构相同,在句中相同位置重现。

连续反复: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间隔反复:……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使用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

表格三

名称

特点

例句

辨析

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答在问外。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部队,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用来设问的问句,是设问句。

反问

无疑而问,问而不答,寓答于问。

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用来反问的问句是反问句。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典型例题

1.从修辞角度看,和所给句子同类的一项是(    )

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我们辨别修辞手法的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要准确分析出例句的修辞方法,再分析所给的几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题目所给句子是一个比喻句。A句以“低唱”和“弹琴”写油蛉和蟋蟀的叫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句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种类繁多、绚丽多彩。C句用“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作喻体,生动地写出了夺取全国胜利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D句虽有一个“好像”,但不是比喻句,只是比较说明,这句也没运用其他修辞方法。故C句与所给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

答案:C

2.选出与“皎洁的月亮从云缝后面向下窥探着”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朵朵浪花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B.休闲是人生一枚甘甜的果实。

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

精析: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中有关比喻与拟人的知识。“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们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语言、行动、思想感情。比喻与拟人是有区别的,比喻是把物比做人,拟人是把物当成人。”解答此题,可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有关知识,采用“求同”的思维方式。具体做法是:先分析例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再对选项一一分析,最后找出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中用“向下窥探”写月亮,完全把月亮当做人来描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BD选项中,“是”、“有”是暗喻常使用的喻词,可以判断为比喻的修辞方法。C项中,“像”是明喻常用的喻词,判断起来非常简单,也是比喻的修辞方法。A项中,用“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写“浪花”,是把浪花当做人来描写,赋予浪花以人的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正与例句相同。

答案:A

3.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精析:此题考查用语得体的能力。要想用语得体,应该做到注意说话场合,注意对象,符合礼貌的要求等。本题还要思考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及原文语境。A项中“宦游”的含义是外出做官,那么,用这两句诗来送同学去上学显然不得历年考题体。B项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作者说与自己交往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并不是表现读书乐趣,用语不得体。C项原本用来描写大雪后树上挂雪,好像梨花盛开的景象,这里用来形容春天中盛开的梨花景象,也不恰当。细心体会可知D项中引用的文字还是较恰当的。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4.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的危害的一句是(    )

A.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B.这种作风怎么样呢?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已。

C.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D.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救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解析:运用修辞方法,都是为了使文章表达的效果更好,但各种修辞方法使文章表达更好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要想正确回答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先要理解所运用的具体修辞方法,结合文意分析它的表达作用。不可脱离文意,泛泛加以论述。这道题的各项中,A项运用的是比喻,其作用是形象说明了“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的危害。B项运用了设问,其作用是引起人们的思考。C项运用的是反问,答案已在问话中了。D项运用了排比,其作用是突出“这种作风”的危害,增强论证的气势。经过这样的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D

5.下面一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井冈山的翠竹啊!……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解析:这道题要结合文意来理解内容,回答问题。要联系这是表达井冈山人为社会主义作贡献的心愿,用排比是为了突出这种心情的强烈,用拟人是为了表达这种亲切的情感。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把井冈山人为社会主义统一作贡献的急切心情、美好心愿和高尚风格,表达得更强烈、更突出,使人感到生动、亲切。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B.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

C.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比喻)

D.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解析:A选项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动宾短语的排比。B选项中,“挥动”、“招呼”和“欢迎”都是人格化的动作,在句中它们被赋予了非人的荠菜,所以是拟人修辞。D选项中,疑问的语气表达了更加强烈的肯定色彩,因此是反问修辞。C选项中,根据比喻修辞的判断标准可知该选项所用例句并没有比喻修辞。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7.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夸张。强调了“我”遭到诬蔑后气愤的程度。)

C.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反复。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

D.你别说,你长得还真像你的妈妈。(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你”长相上的特点。)

解析:首先来看对于修辞方法的判断是否正确:C选项中,三句话结构相同,并不只是部分词语的重复,所以不应当是反复修辞,而应当是排比修辞。D选项中,同类事物不能作比,你和妈妈都是人类,所以也不是比喻修辞。再看选项A,尽管该句中有拟人修辞,但同时也有排比修辞。同时,拟人修辞的作用是使句子让读者感到更亲切更生动,而不是突出的作用。可见该选项的分析不对。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

8.不改变句子的原意,按要求变换句式。

(1)把主动句变成被动句: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

(2)把否定句变成肯定句:这老同志年纪不轻。

(3)把双重否定句变成肯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4)把陈述句变成感叹句:大家都羡慕我们。

解析:第(1)句,主动句变成被动句,其方法是;用介词“将”的宾语“我”做被动句的主语。第(2)句,否定句换成肯定句。重点在改换判断词,将否定判断换成肯定判断,同时改换相应的宾语。如果说第(1)句是变换主语,第(2)句则是变换谓语,第(3)句将双重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关键是原句有两重否定。第(4)句是把陈述句变成感叹句,语气改变但意思要基本相同,一般在陈述句中加上感叹词,或者宾语前加表示程度的疑问代词。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有一回我被藤野先生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2)这老同志年纪很大。(3)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每个人(或:人人)都佩服,每个人(或:人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4)大家都羡慕我们啊!(或:大家是多么羡慕我们!)

9.下面变换句式后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原句: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A.像这样的教师,我们会喜欢她.会愿意和她亲近的。

B.像这样的教师,我们会喜欢她,会愿意和她亲近吗?

C.像这样的教师,我们能够不喜欢她,不愿意和她亲近吗?

D.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没有不喜欢她,没有不愿意和她亲近的。

解析:原句是个带否定词的疑问句,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强烈的肯定的感情。A句改为陈述句后,去掉了否定词,所以意义不变。D句改为双重否定句,仍然是表达肯定的意义,所以意义也未变。C句仍然是反问语气,带否定词的疑问句,也是表达肯定的感情。只有B句仍然是反问语气的疑问句,但去掉了否定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就与原句大相径庭了。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B

10.不能表达“我要去西双版纳”这个意思的一项是(    )

A.我是要去西双版纳的。    B.我不得不去西双版纳。

C.谁也阻挡不住我去西双版纳。    D.我说过要去西双版纳吗?

解析:选项A为陈述句;选项B为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所以该句是在表达“要去西双版纳”的意思;选项C与“我一定要去西双版纳”的语意相同;选项D采用的是疑问语气,意思是“我没说过要去西双版纳”或“我是否说过要去西双版纳”,二者均没有“我要去西双版纳”的意思。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

1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厂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____________________。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愧了。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补写题,补写后构成两个有呼应关系的排比句。前一句,从情境出发,由树、花,可以再写草、浪花等。如“见到连天的碧草,你只想无愧地做碧草中平常的一根”;“虽是一根,却能绿化大地”。应当注意的是,补出的语句在内容上应前后和谐一致。而一些我们却不顾情境(语境),信手胡写,如“见到平静的号场,你只想无愧地做考场中的考生一名”;“虽是一名,却能认真答题”。把这个句子补进去在全段中就不和谐。在补写中,要从具体的情境或语境出发,做到前后连贯得体。

12(1)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某餐馆的广告词是:“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挺自信,但仔细想想,这样说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仍没有十分把握如果稍作改动,改为:_______________,那就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自信多了。

解析:现在的考试题.强凋不考语法、修辞知识,但是考查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近年来,一些地区的语言实际运用题出得比较生动活泼,这三道小题考查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靠平时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同时这类题目没有唯一的答案,体现了对我们创新能力的考查。(1)题的下联如:看今朝锦绣江山。(2)题的标语可以拟成:献上—片爱心,托起—片希望。也可以拟为: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还可以是: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3)题的广告词可改为:好吃,您告诉我们;不好吃,您告诉大家。

13.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

要求:(1)分成四个短句;(2)每句包含一个要点;(3)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解析:语言的衔接连贯,是语言运用题的又一重要考项,是近年来中考常见的题型,解答语言衔接连贯的题口,重点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考虑:(1)上下文是否保持了统一的话题;(2)语句之间是否自然、顺当;(3)句子顺序的排列是否有条理.前后能否照应;(4)表达是否合乎事理,切合语境。

解答这道题的要点是,读懂句意。析出要点,注重语序,连贯表达。该题的正确答案是:①淮河大桥今天举行通车典礼,②这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③它的落成使淮南市到淮北市的路程缩短厂几百公里,④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这个典礼(其中如把第①句提到②句前也可)

14.填入括号内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A.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罩着    B.层层的云在我们顶上浮着

C.薄薄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    D.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考查语言的连贯。要从上下文的关系来考虑答案。“薄阴的天气”不可能有“厚厚的云”、“层层的云”,所以AB两项首先就被排除了。C选项本身就有毛病,“薄薄的云”怎么能是“压着呢”?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D

15.对下面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运用对偶、比喻、借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B.运用借代、比喻、拟人,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C.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D.运用借代、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解答本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从句意理解应为:白雪覆盖下的群山,登高远眺,蜿蜒起伏,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白雪覆盖下的高原上的丘陵,活像一只只蜡象在奔跑。经过分析,自然可得出结论,这里使用的是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景物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明显是拟人化了。将第一个知识点的分析结果带入选项中,即可将ABD三项答案排除,即使不再分析第二个知识点,此题选择也不会出错。

答案:C

考题练习

1(2000·辽宁)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B.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C.有一次,仿佛暗夜里亮起一道闪光,他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

D.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2(2000·辽宁)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3(2000·西安市)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4(2001·鄂州市)下列只用了一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致。

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C.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D.祥子跑回了家,烤了一阵子火,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5(2001·金华市)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衔接恰当、比喻贴切的一项是(    )

石间细流脉脉,__________;林中碧波闪闪,_______________

A.如线如缕  如锦如缎  B.如火如荼  如线如缕

C.如锦如缎  如烟如鳞  D.如烟如鳞  如火如荼

6(2002·杭州)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7(2002·重庆市)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夸张)

B.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反问)

C.孩子们像盛开的花朵。(比喻)

D.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8(2002·天津)下面这段文字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

答:

9(2002·桂林)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含着泪水,像一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悲凄地站着,舍不得老师离去。

B.我终于走出了无垠的沙漠,可我的嘴唇干裂得像干涸的田野。

C.“解剖”自己要不怕痛,不怕丑,不推过,不护短。

D.通往山村的小路,弯弯曲曲,黑线一般。

10(2003·广西)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B.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稀松极其平常的事儿。

C.“满招损,谦受益”是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1(2003·河南)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写上两个与前面意思一样的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怀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复习指导

备考指南:中考专家为你指点语文复习

首先要对自己过去的复习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要努力查找自己的不足,尤其是知识方面的,比如,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要重点针对自己经常写错的地方再下点工夫;再比如各种文体知识、汉语知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要做到了然于胸,尤其要对各种知识在不同问题中的具体运用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对于老师讲过的各种题型的解答所应该注意的问题,也必须烂熟于心。

其次,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尽可能地做一些弥补。对于自己做不好的题型,或者在最后的复习中发现的新问题,要赶快地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万万不可以抱侥幸心理。

再次,应该梳理一下三大文体一般性的命题思路,为做题做好铺垫。首先说一下记叙文(这里指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要么放在开头,要么放在结尾,大家可以心中有数;接下来往往是对文中某些特殊语句的考查,概括文章的某些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检查某些字词的掌握情况、说说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也是命题人经常考虑的;至于文章中引用的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也是命题人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对于最后的开放题,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要看看有没有要求联系现实,有没有要求举例子,答题时一个要点都不能缺少。

再说一下说明文。一般说来,首先应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如果说明的对象内容比较丰富,还要能够具体地点出来;然后,一般要考查文章的说明顺序或结构特点;再后面就该考查说明方法(包括一些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了。这种题,一定要将概括与具体结合起来,要说出某种说明方法一般性的作用,也要联系句子说明的具体内容:说明方法之后往往是对加点词语表达作用的考查。

议论文也不能被落下。议论文的思路与说明文有某些相同之处。首先要明确论点,而论点的提出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然后是找出论据,尤其是某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论据;再后面当然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常考的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和其他两种文体一样,议论文的最后一般也是开放题,或者是拿题目做文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做题时的基本要求。

阅读题,首先要读懂选文,要对选文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思想、什么感情,甚至连作者的写作目的都要基本清楚(如果能在草稿纸上列一个简单的阅读提纲更好),这样再做题一般就不会断章取义甚至答非所问;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题干问的是什么,有几个要点,然后具体回答,必要时,可以将要点多答一点,但是语言必须简洁;对于似懂非懂的地方,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多角度思考,最后写出自己最倾向的答案,千万不要空题。

最后谈一下写作。现在考试作文不过多限制,所以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发挥。议论文关键是要论点明确,决不可含糊。而对记叙性文体来说,考场文章虽然可以虚构,但是必须有真情实感,而中学生若想写出真情实感来,最管用的还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叙事之前,要考虑一下,事件发展过程中,哪一部分最有表现力,应该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开头一定不要太长,头重脚轻是文章结构的大忌。还有,要想表达一个还算像样的主题,一件事总显得勉强,两件事篇幅又往往太长,怎么办?可以点面结合,把与中心事件有密切联系的其它事件巧妙地列举出来,既突出了重点,又充实了内容,一举两得。考场作文,必须重视结尾。比较可行的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充分发挥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把自己叙事之后的心得与体会甚至是真知灼见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争取一下子打动阅卷老师。无论如何,立意的高低都是文章的生命线。我们的文章表现的应该是真善美,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思想的启迪,所以中学生朋友在考场上一定要避免灰色调,要积极向上,写出当代中学生的朝气。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积累与运用(147份)
中考复习:语言运用和说明文选择题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积累与运用(133份)
常见修辞格之一比喻ppt课件2
中考常见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精神品质的词语
短语及短语的类型ppt课件(13页)
句子仿写及拟写对联专项复习
语法专题加强训练
短语专题讲座ppt课件
赏析句子的方法
中考复习之提取句子的主干ppt课件
仿写指导ppt课件(20页)
中考语言运用专题复习pptx课件(58页)
中考语言实际运用原创题命题
修辞专题(19页)
2020年东安一中高考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语言连贯ppt课件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创新题
语言的实践与运用:仿写ppt课件(32页)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句子成分ppt课件(13页)
句子成分ppt课件
专题:压缩语段(新题型)ppt课件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划分句子成分pptx课件
短语练习题
中考复习:修辞手法专项训练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扩展、压缩、句式、修辞、标点
中考复习课:句子的仿写ppt课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修辞手法ppt课件
2017年北京市初三中考一模分类汇编-基础运用综合题
中考积累与运用专题讲解pptx课件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积累运用试题汇编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积累与运用汇编
2016年全国中考题分类解析——仿写、对联及标语
2016年全国中考题分类解析——修辞手法
2016年全国中考题分类解析——句子的排序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题分类汇编——句子的衔接
排序题(11篇)
词语知识复习ppt课件(95页)
初中词性、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讲解及练习
2017届中考语文仿句专题练习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语文仿句练习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中考复习语言运用——补写ppt课件及教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