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孟子见梁襄王》学习指导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30



浙江省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高三教研组    刘宏坪    lhp1688@tom.com 

钩史钓典 

本文经典名句: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经典名句: 

老吾老以及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来自本文的成语: 

油然而生 





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教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本课导读 

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然后又“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先以“定于一”,简洁地回答了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询问。再以“不嗜杀”直接清楚地回答“孰能一之”的疑问。最后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运用比喻来阐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其一,将百姓期盼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七八月的旱苗盼雨;其二,将百姓归附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水之就下。”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了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前者是写百姓的“盼望”心理,后者是写百姓的“归附”行动,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劝说君主施行仁政。 

课文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语】告诉【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卒然】即“猝然”,突然。卒,通“猝”。 【恶】何,怎么【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嗜】爱好、喜欢。【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夫】助词【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槁】枯干。油然作云〔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浡,同“勃”,奋发、振作。兴,起、挺起。【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牧】统治。【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引:伸长。领,脖子。【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犹”。就,趋向。 



生花妙笔:1.比喻手法。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譬喻的运用。文中“禾苗雨露”一喻,生动形象,描写充分。而“水之就下”的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 2.语言生动。 本文的语言十分生动,有些句子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口中,直到今天仍被引用。如: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  

  

练习解析 





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参考一 答:  《孟子》中多次强调了“民本“思想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孟子见梁襄王》中更是以巧妙、恰当的比喻将其政治主张形象化、生动化。 

    用七八月旱苗盼雨暗喻了人民对“不嗜杀人”的贤明国君的企盼如旱苗般的渴求,而又用“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描绘了百姓归附明君似百川之纳海的势不可挡。喻体准确、生动的刻画了本体的特征—一一种“期盼”,一种“归附”。而本体中蓄含的深刻思想又使喻体更显深沉,令人玩味。 

    两个比喻从实行仁政的起因和结果两方面相互联系,委婉却强有力的说明了治国之道。说理喻于比喻,比喻又使说理含蓄有韵味,形象地突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参考二答:民求明君之心何如,自是不易言出,然旱苗待雨之渴求却显而易见;民从明君之形何如,因是难以直言,然雨落成水,水聚成河,水之归下而莫能使之回也,其不言而自知。以旱苗求雨写百姓求明君仁政之急切,以水之就下写百姓归明君仁政之力量,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两者各有不同,一写求,再写归,却又殊途同归,皆汇入受仁政感召的大川之中。以此点明实施仁政的民本思想,实是瓜熟悉蒂落,水到渠成!思之再三,又似暗蕴“水能载舟,变能覆舟”以水喻百姓,确是浑然天成,不可多得。 

二、.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文中的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由,通“犹”,犹如,好像。) 

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通“悦”,喜悦,高兴。)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 

5.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田,通“畋”,打猎。)  

三、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看看它们的词义有什么不同。 

卒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卒:同“猝”,突然)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卒:士兵 

初,鲁肃闻刘表           (卒:卒 死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卒:整个,全 

就   由水之就下也            (就:往)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就:登上) 

一  谁能一之           (一:统一)) 

用心一也            (一:专一) 

一鼓作气            (一:第一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一个) 

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一经) 



四、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愿安承教     B.民有饥色    C.为民父母行政    D.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答案:D 

五、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1、 出,语人曰。   

2、 定于一。 

3、 卒然问曰。 

       

考点扫描 



1. 通假字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    通“猝”,突然。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由    能“犹”,如同。 

王说,曰:“诗云” 说    通“悦”,欣悦。 

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盍”,何不。 

吾王之好田猎 田    通“畋”,打猎。 

2、 今词义。 

古义 今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就 趋向 连词 

望之不似人君 望 看 远望 眺望 

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 统治 放牧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领 伸长。脖子。 指引,引导衣领 

3、一词多义 

之 (代词) 而良人未之知也 之 代妻子侦察,得其真相之事 

(结构助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  “的” 

(结构助词)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之  “的” 

卒 (名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卒 兵卒 

(副词) 卒之东郭番间 卒 终于,最后 

(动词) 鲁肃闻刘表卒 卒 死 

(副词)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卒 整个,全 

(副词)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 突然。 

施(形容词)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施 喜悦自得的样子 

(动词)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施 实行 

(动词0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施 用 





3、 词类活用 

定于一。 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统一 





4、 翻译下列句子 

天下恶乎定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语文卷)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草,织履,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 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1]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 

[2]笥(sì),一种容器。 

[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 

[4]驲(rì),一种车。 

7.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将焉适。                                    B.吾说晏子之义。 

      C.盛吾头于笥中。                                 D.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 

8.文中划线的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B.造于君庭。 

      C.齐必侵矣。                                  D.请而反之。 

9.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B.方见国之必侵。 

       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晏子见疑于景公。 

      C.吾将以身死白之。                         D.因谓其友曰。 

       险以远,则至者少。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舍生取义”的一组是 

      ①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②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 

      ③养其亲者,身伉其难。                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 

      ⑤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                ⑥请以头托白晏子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胸怀。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 

      C.北郭骚因晏子是国之栋梁,且帮助过自己,决心以死为晏子辩白。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牛刀小试]答案: 

7.C   8.C   9.A   10.D   11.D    

扩展阅读可以任意选一些文章 

(一)阅读文段,完成题 

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如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páo     野有饿莩piǎo      陷溺其民nì      始作俑者yǒng 

   B.深耕易耨nòu     杀人以梃tǐng      教悌忠信tì      童叟无欺shǒu  

C.率兽食人shí     铤而走险tǐng      轻徭薄赋bó      厩有肥马jiù 

D.孤家寡人guǎ     丧地失师sàng      鞭挞棰楚tà      深恶痛绝wù 

2.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如作俑者,其无后乎  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一洒之  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教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3.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C.夫谁与王敌?            今夫天下之人牧 

D.为民父母行政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4.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B.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 

5.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愿安承教     B.民有饥色    C.为民父母行政    D.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什么态度? 

    



8.翻译下列句子: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9.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 



10.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来。 





11.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案: 1、b    2、a    3、b    4、b  15、d  6、b   7、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木偶的人,该会没有后代留下吧?孟子在此表明对以政杀人者深恶痛绝的态度。8、(1)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呢?(2)怎么可以使这些老百姓饥饿致死呢?9、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10、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出用暴政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局面与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仁者无敌的观点。11、魏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想雪耻报仇的问题。孟子的建议是:实行仁政以归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二) 

许行(滕文公上)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並耕而食,饔飱而治;今也,滕有仓廩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後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fàn)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bī)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nuǎn)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勳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臯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後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hào hào)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jué)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语言要点: 

1. 通假字:有忧之-又 倍之、倍子之师-背 不可尚已-矣(尚、上同源) 

2. 古今字:振德之-赈 孔子没-殁 暴(pù)之-曝 子贡反-返 贾6-价 

    自织之与、自为之与、耕且为与-欤 来(lài)-勑(劝勉) 

3. 异体字:飱-飧 廩-廪 氾-泛 勳-勋 偪-逼(王力先生认为是古今字) 

  煖-暖 皜-皓 皐-皋 

4. 破读字:氓 与之处 数十人 横流 长幼 衣褐2、然后衣 

  恶得贤、恶能治国家 食人、食於人 夫以百亩、夫物 

  不与焉 强曾子 子比而同之 舍皆 劳之 

  奚为、何为、为天下2 契(xiè,古人名) 放勋 皋陶 济漯  什百 

5. 词类活用:踵门 饔飧而治 厉民(使人民受到损害) 

  率天下而路(朱注:路,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 

  许子冠乎?冠。奚冠?冠素。 饱食、煖衣、逸居 

  益烈山泽而焚之(烈,燃起大火) 直之 德之 则之 同之 

  名焉 非先王之道 乱天下 

6. 词序:奚冠? 奚为不自织?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自养 

  未能或之先也 莫之或欺 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 子是之学 

  大哉,尧之为君! 君哉,舜也! 

7. 双宾语:与之处 

8. 非支式:烈山泽 忧之2 德之(对他们施以恩德) 

9. 被动式:治於人2 食於人 变於夷 

10. 实词、词组:为神农之言者 廛 氓 捆屦 耒耜 道许行之言 未闻道也 

  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冠素(戴生绢做的帽子) 以釜甑爨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何许子之不惮烦?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五谷不登(成熟) 中国 敷治焉 

  疏(开通) 瀹(疏导) 决(分洪) 排(排淤)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民人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暖)衣逸居而无教,则… 

  百亩之不易 

11. 虚词:与其弟辛(与,连词) 则诚贤君也(则,连词,表转折,倒是) 

  虽然(虽然这样)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 

  耕且为2(一面…一面…) 亦(副词,表限止,只不过)不用于耕耳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恶得贤? 恶能治国家? 

    (皓皓)乎 荡荡乎 巍巍乎 纷纷然 

12. 省略:使〔 〕自得之 

13. 修辞:以铁耕(铁,代铁制农具。以原料代称某物) 

  

译文: 

  有个研究神农氏的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到了滕国,亲自上门去告诉滕文公说:“我这个由远方来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处而做个田野农民。”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门徒几十个,都穿着粗麻编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织席子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耕地用的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也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希望做圣人的田野农民。”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他〔原先向陈良〕学得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道:“滕国国君,那诚然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这样,他还不懂得真正的治国之道。国君中真正的贤者应当同人民共同耕种来养活自己,一边自己做饭,一边治理国家;如今,滕国有粮仓财库,这就是损害人民而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真正的贤明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许子一定自己织布才穿衣吗?”〔陈相〕说:“不。许子穿的是粗麻编成的衣服。”〔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是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那会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釜甑做饭,用铁器耕地吗?”〔陈相〕说:“是的。”〔孟子问:〕“自己做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 

  “拿粮食换取器械(陶器、铁器)这种事,不算是损害陶工和铁匠;陶工和铁匠也拿他们的陶器、铁器换取粮食,岂是损害农民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做陶冶之事,不肯样样东西都要从自己家里拿来才用啊?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地去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怎么许子就不怕麻烦?”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事,本来就是不能一面种地一面干的。” 

  “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偏就能一面耕种一面干吗?有官老爷们做的事,有小百姓们做的事。况且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各种工匠制作的东西,如果〔每一件东西都〕一定要自己制作才去使用,这就是带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精神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精神劳动的人统治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被别人养活──这是天下普遍的原则。 

  “在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太平。大水冲出河道,到处泛滥。草木丛生,鸟兽繁殖,五谷不熟,鸟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鸟兽踩出的道路,纵横交错于中原地带。尧独自为此忧虑,起用舜来对上述情况具体地加以整治。舜派益掌管火,益在山地沼泽燃起大火,焚烧草木,迫使鸟兽逃跑躲藏起来。〔舜又派〕禹开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大海;给汝水、汉水分洪,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们流入长江。(按:实际上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这以后,中原地带才能耕种,收获粮食,搞到饭吃。在这个时期,禹八年在外,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他即使想种地,可能吗? 

  “后稷教人民搞农业,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得以生存、养育。做人的正常道理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而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尧又为此忧虑,派契担任司徒(掌管教育),教给人们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要内外有别,长幼之间要有尊卑的等次,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尧〔对契嘱咐〕道:‘慰劳他们,劝勉他们,纠正他们,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自己觉悟到五伦,又紧跟着救济他们,施给他们以恩德。’圣人忧民到了这种地步,还有空闲去种地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种把种不好百亩之地作为自己的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做‘惠’,用善道教育人叫做‘忠’,为天下找到人才的叫做‘仁’。所以说,将天下让给别人比较容易,为天下找到人才却难了。孔子说:‘尧作为一个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呀,竟使人民找不到恰当的言语来称赞形容他!舜也是位真正的君主!多么崇高啊,统治整个天下却不必一一参预其事!’尧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岂是无所用心的吗?只不过不在种田上用心罢了。 

 (按:至此,孟子反驳了许行提出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论点。)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国家的礼义来同化蛮夷,没听说过反被蛮夷同化的。陈良是在楚国出生的,喜欢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方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超过他的。他真是所谓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俩跟他学习了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去世,他的弟子服心丧三年以后,收拾行李准备回去,到子贡的住处作揖告别,相对而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回去。子贡〔送他们走后〕返回来,在墓地上盖了一间房子,又独自住了三年,然后才回去。过了些日子,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若的状貌像孔子,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来侍奉他,〔以寄托怀念孔子之情,〕勉强曾子〔也这样做〕。曾子说:‘不行。〔孔子的德行,〕就像用江汉的水洗涤过似的,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似的,光明洁白得不可比拟呀!〔谁也不能取代他。〕’如今,南蛮的那个说话像伯劳鸟叫一样难听的人,反对尧、舜、周公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比也太不一样了〔差得太远了〕!〔譬如鸟,〕我只听说有‘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树上’的,没听说过有从高树上飞下来,钻进幽暗的山谷里的。《诗经》中的《鲁颂》说过:‘打击戎、狄,惩罚楚、舒。’周公当年曾经要打击楚国,而你们却要向楚国的许行学习,真可算是不懂得该由谁同化谁了。” 

   (按:这一段是直接批判陈相兄弟。) 

  〔陈相说〕:“如果依从许子的主张,那就会使市价划一不二,国中没有欺诈;即使叫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没有谁会欺骗他。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钱便相同;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钱便相同;五谷的多少一样,价钱便相同;鞋子的大小一样,价钱便相同。” 

  〔孟子〕说:“万物各不相同,这是事物的常情──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却把它们等量齐观,这就会使天下混乱。〔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这话当然是对的;〕假如大鞋小鞋同一个价钱,人们岂肯干呢?〔不过,鞋子除了大小的分别之外,还有精粗的分别呀。若不论精粗,使之同价,人们又岂肯做精的出卖呢?〕依从许子的主张,那就是叫人们一个领着一个地去弄虚作假,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文史知识 

孟子简介 一、孟子其人    孟氏(约公元前372-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生平事迹:(1)从事教育。(2)游说诸侯。(3)晚年著书。二、关于《孟子》一书1.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体制:语录体。全书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    心),每篇分上下。每篇若干章,全书共261章,34685字。3. 作者:大体是孟子自作,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的工作。    (记当时君王都用谥号;有一处称“万子”。)4. 文章特色: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    人。    《马氏文通·例言》:“周秦以后,文运以气;《国语》之气朴,《国策》之    气劲,《史记》之气郁,《汉书》之气凝,而《孟子》则独得浩然之气。”5. 什么时候列为《十三经》之一:五代后蜀孟昶下令将“十一经”(易、书、    诗、三礼、三传、论、孟)刻石;北宋时正式列于经部。 



 作者邮箱: lhp1688@tom.com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14页)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9
《孟子见梁襄王》学案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8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孟子见梁襄王》同步练习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及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7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6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5
《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4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高中《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6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5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4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3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3
《孟子见梁襄王》解题指导
《孟子见梁襄王》能力训练
《孟子见梁襄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2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1(内含课堂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mp3音频课文朗读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2
《孟子见梁襄王》ppt课件1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案1
《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